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6年广西环保世纪行 > 活动之声 > 正文

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亮点颇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南国早报:沿江工业园崛起 污染问题待解决

http://www.gxrd.gov.cn      2016年06月21日 08:57       来源:《南国早报》2016年6月20日

南国早报:沿江工业园崛起 污染问题待解决

长洲水利枢纽的鱼道,可满足鱼类的洄游需求。

 

南国早报:沿江工业园崛起 污染问题待解决
梧州市万秀区城东思扶食品工业园区神生胶原制品有限公司的废水处理站,

集中解决园区内其他食品企业的污水。

 

南国早报:沿江工业园崛起 污染问题待解决

图为永泰码头作业区。

 

  自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西江经济带建设风生水起。核心城市梧州在西江流域规划了12个工业园区,贵港也沿江布局规划建设了5个工业园区。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协调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呢?6月13日至17日,2016年广西环保世纪行宣传组一行来到贵港和梧州,重点调研采访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1.拦河筑坝破坏鱼类栖息环境
  措施:为洄游鱼类建“贵宾通道”

 

  拦河筑坝,不可避免地会破坏鱼类的栖息环境,并将直接导致某些洄游鱼类种群的灭绝。“我们为鱼儿洄游建了一条‘贵宾通道’,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国家电投广西长洲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沈才山告诉记者,长洲水利枢纽是珠江口以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该河段历史上是中华鲟、鲥鱼、七丝鲚、鳗鲡、花鳗鲡、白肌银鱼六种鱼类洄游、肥育的主要通道,其中中华鲟是国家一类珍稀保护鱼类,花鳗鲡是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鱼类。
  为了保护这些珍稀野生鱼类,满足鱼类的洄游需求,该公司决定兴建过鱼建筑物——鱼道,同时辅以其他综合救鱼措施。据沈才山介绍,长洲水利枢纽鱼道,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过鱼通道,鱼道自下而上布置入口段、鱼道水池、休息池、观测室、挡洪闸段和出口段,全长1443.3米,并与电栅组成一个“拦鱼-导鱼-过鱼”工程鱼类保护系统。
  从2011年起,鱼道开始运行。通过观测,洄游鱼种由2011年的19种逐年上升,2012年升至23种,2013年升至36种,并新增种类6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花鳗鲡及江海洄游代表种类弓斑东方鲀。2014年,又新增种类6种,并首次出现江海洄游性种类花鲈。由于汛期涨水,宣传组一行无法靠近鱼道,不过通过现场监控视频,可以清晰看到不少鱼儿从鱼道游过的影像。
  “今年汛期较早,雨量较往年偏多,根据观测数据初步分析,今年鱼道过鱼数量及种类较2015年略低。”沈才山表示,对长洲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及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是珠江中下游的鱼类资源和水生态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为减缓水坝阻隔对鱼类洄游的影响,维护生物多样性,今后,国内将建造越来越多的过鱼通道,长洲水利枢纽鱼道的过鱼状况对国内其他鱼道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沿江规划建设多个工业园区
  措施:集中治污,提高水质达标率


  贵港、梧州在打造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的过程中,全力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建设,两市均在沿江布局规划建设了多个工业园区。两市在进行沿江产业布局时,如何兼顾环境保护?
  “主要从规划环评入手,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梧州市环保局书记叶小丰介绍,为优化产业布局,走集中治污之路,该市通过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政策准入、规划准入、总量准入的“三位一体”和专家评估、公众评议“两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2015年,江河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贵港市也同样走起了集中治污之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沿江规划建设了贵港江南工业园、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等5个产业园区。通过集中治污,辖区内主要江河主要监测断面近5年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除2013年为91.3%,其余年份均为100%。
 

  3.建码头未考虑船只对河道污染
  沿江部分企业存在偷排等问题


  贵港港永泰码头工程项目是贵港市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总投资5亿多元,建设2000吨级泊位9个,工程设计吞吐量为500万吨/年。
  “码头有环保设施吗?”“如何防止船只在停泊期间对河道造成污染?”6月14日,在永泰码头,记者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码头负责人的回答则令记者们担心。
  据码头负责人介绍,该码头目前只是注意排水问题,排水管网设在工产业区内,收集的多是生活污水。对于船泊在停泊期间对河道造成的污染问题,该负责人表示,该码头只是装卸平台,不管河道之内的污染。
  此外,据梧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廖学清介绍,近年来,随着东部产业转移,该市沿江沿河已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中区,由于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环保意识不强,存在未批先建、久试不验、环保配套设施不到位、故意偷排等问题。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园区本应配套的统一治污设施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12个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规划环评要求建设的13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中,只有市工业园区、不锈钢园区、再生资源加工园区配套的4座污水处理厂已完工。另外,万秀工业园区依托市第二污水厂二期扩建工程进行处理,目前还差配套管网尚未完成,而岑溪、龙圩(原苍梧)两个产业集中区依托县城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了部分的污水收纳处理,目前仍剩余6座未开工。藤县和岑溪的陶瓷集中区,还没有配套建设统一的固体废物堆放场。

 

(肖世艳/图文)

 

 

编辑:傅小栩  审核:黄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