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代表风采 >文章页

走南宁特色的创新之路 全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访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市市长周红波

http://www.gxrd.gov.cn    2017年03月08日 11:26      来源:《科技日报》2017年3月8日

走南宁特色的创新之路 全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市市长周红波(中)在调研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揭牌运营,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签约入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居广西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近年来,南宁市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创新驱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南宁市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3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南宁市市长周红波。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科技日报: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结合南宁市的发展,应该如何去认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周红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创新已成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创新发展理念,围绕创新发展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开辟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境界。特别是2016年5月,全国“科技三会”(即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基本要求,发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号召。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16年9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强调要坚持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的“九张名片”,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中央和全区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南宁市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此,我们必须结合南宁实际,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创新自觉。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揭牌运营,一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签约入驻,成为南宁高位嫁接借力、实现借道超车的破题之作;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居全区首位,多项专利指标位居全区前列,南宁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荣获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称号,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七连冠。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创新不足仍然是南宁市的突出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不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和创新能力较弱、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创新是提升南宁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城市竞争力,来自于城市资源经营,来自于城市产业,来自于城市环境与管理和城市发展战略,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为城市竞争力提供支撑。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在2015年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等10个分项排名中,南宁仅在生态城市竞争力这一项进入前十名,其他九项指标均在十名之外,而且有些指标排名比较靠后。当前,南宁的城市创新,面临着发达地区蓄势占优和后发地区追赶比拼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东部发达城市具有绝对优势,处于遥遥领先位置;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后发城市往前赶的速度比我们快。稍有懈怠,就会在新一轮竞争当中陷入被动局面。
  创新是推动南宁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有创新才能加快完成新旧动能转换,补齐发展短板。从全国来看,广州、长沙、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 尽管它们的经济体量都很大,但由于创新能力强,经济转型快,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目前南宁市下行压力仍未明显缓解,保持中高速增长比较吃力。根本的问题还是传统产业居多,创新能力不足,经济转型难度大。创新是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有效途径,只有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才能为南宁市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提供核心动力。
  创新是南宁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支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既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也是南宁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的奋斗目标,其中包括了巩固发展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南宁作为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突出优势、宝贵财富和金字招牌,我们要倍加珍惜,决不能走粗放型、污染型、能源消耗型的发展老路。我们要依托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南宁创客城等创新发展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发展绿色经济,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增长的绿色崛起。
  就南宁而言,要在新常态下有新作为、形成新优势,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创新型南宁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创新发展的部署要求,围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南宁市将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自治区“三个坚持、五大突破、七项任务”的工作要求,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六大升级”工程,实施“科技创新八大重点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四个城市”,勇当广西营造“三大生态”、实现“两个建成”排头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争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2%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38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创新驱动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日报: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基因,产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出现,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实现高质量的有效供给。南宁市如何结合实际,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更紧密的结合?
  周红波:谁占领了科技创新的制高点,谁就能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科技创新离不开产业支撑,我们必须把加快科技创新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推动创新在工业做大做强上持续发力。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培育南宁市新动能,提升南宁市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今后要在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创新发展重点产业。集中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中高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成套设备制造业,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重点是加快推进富士康千亿元产业园、科天水性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推进南宁浮法玻璃公司和南南铝业公司整体搬迁,推进海王保健品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推进南宁中车轨道交通装备基地、源正新能源汽车等项目达产,力争2017年三大重点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8%以上。二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创新的力量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富士康科技园东盟硅谷、研祥智谷等建设,争取在新能源汽车、石墨烯、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形成支柱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需求,推动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专项的实施,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三是创新发展传统工业。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优化提升铝业、糖业、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装备和水平,增强新产品研发能力。重点推进糖业、铝业“二次创业”,特别在铝业方面,要支持南南铝等企业提升技术条件,攻克技术难题,加快推进铝精深加工,瞄准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发展铝合金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
  要推动创新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上持续发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推动“互联网+”“旅游+”“生态+”“文化+”等新模式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要注重“互联网+”业态的培育。下一步,要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一是发展以跨境和农村电商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集聚区,推进“万企千店”电子商务提升工程,培育更多电商经营主体,力争2017年农村电商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建设工业云,自治区已经在南宁市筛选确定了20家企业与阿里巴巴开展工业云合作,我们要全力配合落实好。三是发展互联网金融。利用蚂蚁金服、支付宝等平台,完善南宁市支付市场体系,推进普惠金融,为更多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在线融资服务。四是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共享开放政务、产业、民生等大数据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医疗卫生与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应急管理、城乡规划建设、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究,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新产品,建立一批民生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培育发展一批民生科技新兴产业。
  要推动创新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壮大上持续发力。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要着力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10+3”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草等林业生态经济,重点培育和应用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提升标准化栽培、工厂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积极开展联合协同攻坚,制定技术标准与规范,把富硒农业培育成特色农业新亮点。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围绕优质农业新品种引进选育繁育、农业生产新技术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机械化,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我们要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等流通支撑技术研发,突破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展水果、蔬菜、桑蚕、林产品等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四是高标准建设特色农业基地。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标准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良种繁育基地。争取到2020年,创建一个国家级、建成4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

 

培育创新型企业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日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企业最敏感。南宁市如何采取措施,让企业在科技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周红波: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抓住了企业,也就抓住了创新能力培育的关键。目前,南宁市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或参与。我们要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大力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南宁市现有234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科技投入、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博世科、田园生化两家企业获认定为全国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南宁市企业科技创新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引领作用。下一步,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瞪羚企业”(指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企业)培育计划,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生力军。高新区作为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聚地,要进一步加强园区软硬件建设,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对那些拥有核心团队、关键技术和具备广阔市场前景的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要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推动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和舞台。到2020年,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新增要达到150家。
  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近年来,南宁市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我们要充分发挥这类中小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富有创新活力的优势,通过税收优惠、创业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和创新合作、上市辅导等专业服务,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自主研发或技术引进,大力帮助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一批专、特、精、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支持鼓励发明创造。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南宁市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虽然排在全区首位,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知识产权总体质量和运用效益不高,专利技术实施转化还有较大空间等等。因此,我们要启动实施发明专利双倍增计划,鼓励企业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支持企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充分消化吸收再创新后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帮助其申请国家、自治区科技创新创业支持资金。要健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长效机制,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真正让创新者实现价值。同时,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建成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于一体的创新成果市场,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搭建创新平台载体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日报:科技创新成果从创意、研发到融资、孵化最后到实现产业化,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平台载体作为支撑。南宁市如何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增强创新发展支撑能力?
  周红波: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是提升城市产业整体水平的助推器,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平台载体,着力构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型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创新服务能力。
  抓好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与中关村高位对接,坚持中关村发展理念和标准,植入中关村机制,聚集一流的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入驻,推动一批高水平自主创新项目落户,力争到2020年,把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面向东盟、辐射西南中南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中心、示范中心和服务中心。
  加快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要积极发展由产业需求拉动,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为一体的新型科技开发机构和创新组织。设立南宁市科技基地专项,重点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各级、各类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邕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区域性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南南铝加工研究院、富士康科技园东盟硅谷等企业创新平台升级为国家级研发机构。力争到2020年建成10个以上自治区级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平台。要支持企业与国际机构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研发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南宁)示范基地等载体,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和东盟的高端产业创新创业基地。大力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走向东盟”,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城市)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重点推进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建设。
  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强市之举和富民之路。要充分利用存量厂房、仓库、商务楼宇以及传统文化街区等,改造建设一批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加快提升南宁创客城、创客空间、梦工谷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平台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创客”“草根”创业发展。要在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有条件的县区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器,推广新型孵化模式。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科技日报: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推动创新工作的前提。南宁市怎样着力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周红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当前,南宁市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和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管理体制不够灵活、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等问题仍然制约南宁市科技创新发展。实践表明,解放科技生产力、提升科技实力,必须进一步依靠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下一步,我们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改革。要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要稳妥推进市属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削减和规范对院校的行政审批事项,让高等院校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逐步推进科研院所去行政化,试点探索科研院所人员管理弹性机制。要加快完善相关创新政策措施,确保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深化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是各方面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是困扰科研人员的一大难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深化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加快建立适应南宁科研活动特点和科研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从传统的“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我们现在很多的科研经费主要是支持设备采购,对科研人员技术研发、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支持不够,今后,要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上有所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南宁实际的路子。同时,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平台,优化科技计划布局和分类管理,强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经费预算归口管理职能,解决各类财政科技计划资金分散等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此外,还要给科研单位“松绑”,通过简化市本级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改进结转资金留用处理方式和科研项目劳务费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重,让科研单位自主规范管理横向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健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机制。当前南宁市科技成果转化还面临诸多挑战,2015年累计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168项,仅占全区的12%,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占比相距甚远。我们必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央、自治区改革精神,研究出台南宁市推进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下放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科研单位和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通过这些举措,力争到2020年,全市累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达到340项以上,技术交易额达到8亿元以上。

 

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创新智力支撑


  科技日报:没有人才作支撑,创新的大厦就建不起来。在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南宁市有什么举措?
  周红波: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目前,南宁市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不仅与东部地区差距巨大,与西部一些省会城市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南宁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最大“短板”。我们必须把人才作为推进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以优厚待遇激励人才,以新型载体培育人才,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以开放视野广纳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精准务实引才。对于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人才,引进是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要支持人才柔性引进,坚持“不拘一格用人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紧紧围绕南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需要,舍得投入,舍得开出优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一些创新团队,才能突破一些重大技术,催生一些高新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方式育才。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和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驻邕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设置相关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为重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要鼓励企业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技术创新型人才。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岗位津贴、科研补助和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等制度,强化创新质量、贡献、绩效导向,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
  优化环境留才。能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是看环境。今后,我们要从创新政策、优化环境入手,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人才优惠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发展—乐居”政策包;要灵活落实好创新创业人才资金补助、住房保障、户籍迁入、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职称评聘、贡献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江东洲/文)

 

 

初审:谢欣哲 二审:傅小栩 主审:黄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