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大机关 >文章页

入村难入心更难

http://www.gxrd.gov.cn    2017年07月10日 17:25      来源:广西人大网

  如果不是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我参加了将近四个月的精准识别工作,我想我还是会继续浑浑噩噩地活着,不知所求;毛主席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毛主席还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所以,2016年2月29日我到德保县敬德镇巴宁村报到,成了一名第一书记。
  我今天要说的是我做的最多的事情也就是入村。或许有人会问,入村有什么好说的吗?最远也不就是坐上四、五个小时的车也就到了。但对第一书记而言却不同,一年多来,我只有一句话的感慨:入村难、入心更难。因为入村不仅是人入,心更要入,不仅是走入群众中,更重要的是要走入他们的心中。
  我的村,叫巴宁村,最低海拔995米,极度缺水、石山面积广、耕地分散,劳动力流失严重,更不用说,除了入村的道路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所以入村的路,注定艰难。
  2016年3月16日,我和上一任县里派驻的第一书记做了简单的交接,当时,我下村做的第一件事是劝学。因为上一任第一书记告诉我,有一个贫困户的单亲孩子因为父亲腰椎摔伤而无法干活,所以他申请了休学去广东打工,如果开学时还不报到就会被开除学籍。所以没交接完,我便让村干们带着我走了近两公里的山路赶到这个贫困户家中。第一次做这样的农村工作,不仅因为语言不通,更由于语言生硬而失败了,他父亲觉得还让他去广东打工好。后来我没有放弃,带着一大堆的优惠政策资料和支书一次次上门做工作,最后在县人大的帮助下,这名学生按时回到了学校。
  因为这件事,村支书第一次带我去最远的屯的时候对我说了一句话:“我要让村里每一个人都知道小胡书记来了。”这句话给了我动力,更多的却是压力。
  2016年3月23日,支书带我走上了他的荣光之路,去村中最远的一个屯陇外屯,那里只有8户人家,从村部到屯里往返将近15公里,因为没有硬化路,只有遍布锋利石头的机耕道,所以只能靠步行,支书走的很轻松,他说这条路是他30多年工作生涯的见证,他带着村民一点点修筑而成。但我走这条路却越走越心慌。特别是有一天我一个人走上这条路的时候,有人说走路有什么困难的吗?是的,走路不难,但一个人的路走的远了,会有莫名的孤寂和恐慌,让人忍不住想掉头。
  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是2016年4月15日中午刚过,因为赶时间上报这条路塌方的情况,明知那条路无法骑车时,但我还是骑着扶贫专干的破旧摩托车去了,好快去快回,因为大家还在等我吃饭。这让我在走了不到一半的时候,悔青了肠子,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摩托车因为尖锐的石子而爆胎、因为坡度太陡而刹车失灵、最后摔倒磕在石头上,脚上还被剜了小块肉,我有些绝望的对着空荡的山谷抱怨自己的选择,甚至躺在路边的大石头上,很是泄气。
  入村已是这般困难,但细细回味这不是最艰难的,因为路再难走,走多了也会成为坦途,比起这条路的艰难,更让我心慌和害怕的是,这里的闭塞和穷困。
  俗话说,人心齐,才能泰山移。所以最难的是怎么融入他们、抓住他们的心,然后走进他们心里,取得他们的信任,带他们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有一天,我挤进了围在小卖部旁聊天的人群中,听见有群众在说养蚕的事情,他说一张蚕卖到靖西去最少能赚1400元左右,而他一年能养4张,也就是最少能赚5600多元。我不由得眼前一亮,桑树对水土要求不是特别高,养蚕收益周期短,加上当时补贴和红利政策,以及茧丝公司即将落户德保的契机,这不正好符合村里土地现状和群众增收的期盼吗?于是我召集了村干,开始商量种桑养蚕。
  但村支书的一句话让我心里凉了半截:可能搞不起来,没技术不说,之前有群众还把县扶贫办的发放的桑苗晒干了当柴烧。我带着点希望和祈求跟村支书说,我们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吧?有一户种起来也是成功了。
  万事开头难,而且是做最难的群众思想工作,最后我带着村主任,花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候走访了每一户群众,我用普通话反反复复的跟他们说政策红利、说收益,村主任反反复复的帮我翻译着。最后发现最有效的是一句话是,地搁在那里不会长钱,但你种了桑树可以先不养蚕,不仅有部分补贴,还可以卖桑叶挣钱。
  从最初走访时群众只是看着我干笑着,到后来群众主动和我说话,说的最多的是一句之前没见过第一书记到家里来,你是第一个,这也让我备受鼓舞,走访越深入,群众主动来问我的也就越多,比如荒坡荒地是不是也能种桑树、要怎样施肥、投入多少、一亩地能种多少桑树、确定蚕茧也能在县里出售、蚕种贵不贵、是不是好养等等问题。
  在走访动员的过程中,我发现村里原本有三户贫困群众在养蚕,但由于蚕种不太适应气候、蚕种价格也有点偏高,蚕病和桑叶不肥的问题,导致收益并不理想。但他们还没有放弃,仍在继续养。
  治大国如烹小鲜,到了这时候,动员得火候差不多了,于是我决定开始第二步——抓重点、树典型。为了鼓励三户贫困户群众,一方面我从其他村讨来它们遗留的蚕茧和蚕种,结合养蚕技术书籍和光碟上学来的半吊子养蚕水平,教他们留种和孵化,以节省成本,另一方面我与自治区蚕种场联系,请教各类蚕种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和上蚕吐丝结茧的成功率,最终自掏腰包帮他们购买了最能适应当地气候和水土的两广二号蚕种,送给他们。并通过镇上的技术员为他们建设蚕房进行把关,及时申请了蚕房补贴。现在他们不仅扩大了桑树种植面积,还把养蚕数量从一年四张提高到一季四张。上个月入村时有一位陆姓的养蚕贫困户跟我说,胡书记啊,那个蚕种好哦,我一张得了差不多100斤,有两千多块,我现在赶街走路都可以抬头,说话都大声了。
  去年12月初,为了赶在年前种下桑树苗,我组织村干和镇工作队,分头行动深入各屯动员种桑养蚕,据今年3月底统计,巴宁村种桑面积从原先不到30亩增长近8倍,达到了240多亩,种植桑苗41万株。
  真心实意急群众之所急,予群众之所需,是走进群众的唯一办法,随着种桑养蚕的推广,群众对其他种植业的热情也高涨了,推广猫豆种植时,没有召开大会动员,也没有走访,只是通知社干跟大家说来领猫豆种子拿去种,有地方回收,结果却出乎意料,目前全村套种、分散种植猫豆种子800多斤,面积401亩,其中贫困户户均种植面积约3.6亩。
  我的故事讲完了,虽然开始在这人间的四月天里,入村的路很难走,行走中也有着各种摸爬滚打精神上的狼狈,语言不通、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也有着自己粗心大意翻车、撞车、摔倒而导致腰椎、大腿受伤等肉体的痛苦;还有刚刚才体会到的别妻离子的愧疚等等不美好。但走进他们心里,融入他们,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三个屯结束了没有电用的历史的时候,他们开始有了期盼的目光,这一切都变得美好了。 
  想起在百色干部学院培训的时候,蒋秘书长对美的追求的讲解,以及自身入村的经历让我十分感慨,归纳言之:心怀悲悯、常有敬畏,为力之所及之事,躬行而不敢长昧,纵两袖清风,尚有书香。理想不远,就在前方,愿我能不辜负期盼,俯仰无愧。

 

                   (作者:自治区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科员、

                       自治区人大机关驻德保县敬德镇巴宁村第一书记  胡晓军)
 

 

初审:谢欣哲 二审:李珊 主审:黄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