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调研 >文章页

基础设施落仍是最大瓶颈 五方面建议助力我区旅游扶贫

自治区人大民族委员会围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http://www.gxrd.gov.cn    2018年09月21日 17:52      来源:广西人大网

  我区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具备了红色文化、民族特色资源、长寿养生文化和边疆风情以及亚热带地域风情的独特优势。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扶贫,助推我区脱贫攻坚,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3月下旬至7月,自治区人大民族委员会围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我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扶持力度加大


  从调研情况看,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
  资源整合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按照桂北、桂西北、桂西南、桂东、桂东南、环南宁等六大重点旅游片区、20个重点旅游扶贫县和550个旅游扶贫村的总体布局,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分期分批推进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工作。
  旅游扶贫产业和项目建设也不断深入,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指导贫困县推进旅游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并逐步完善旅游扶贫工作模式,优化旅游扶贫产业链布局。


基础设施落后仍是最大瓶颈


  同时,调研报告也指出了我区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规划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受传统旅游模式限制,前期民族地区多数实行自主开发旅游资源和项目,缺少全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规划,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制定整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最大瓶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高路远,交通、住宿、饮水、卫生、环保、网络、医疗、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充分满足当前旅游活动的基本需要。如东巴凤长寿养生旅游金三角环线交通问题尤为突出,旅游资源难以开发利用,无法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此外,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旅游扶贫产业和项目也缺乏资金人才支撑。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民族村寨在开展民族旅游的重要表演项目“多耶”、芦笙踩堂舞、侗布、纺纱等非遗传承项目,就面临传承发展力度偏弱,表演演员年龄高等问题,导致旅游互动性差,吸引力下降。一些民间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裂甚至失传的危险。


学习借鉴外省工作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省有哪些旅游扶贫经验值得借鉴?调研组赴海南、江西两省进行了调研。
  调研了解到,海南、江西两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统筹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为抓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旅游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重点深入挖掘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完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建设,修改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建立“1+3+N”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江西省立足旅游各要素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补齐“吃、住、行、购、娱”的短板,以“旅游+”为途径,创造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倾力实施景区扶贫行动,“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带动当地村民及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2017年江西省还建立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形成了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宣传、公安、工商等37家涉旅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五个建议推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专题调研组结合我区实际,并借鉴和参考外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调研报告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域谋划,积极改变限于传统旅游的景观模式,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向全域旅游转变。
  其次,丰富发展旅游扶贫新业态,打造区域性合作的旅游扶贫产业链,打造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规模效益好的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
  此外还需完善旅游扶贫发展环境,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可持续发展;加快公路铁路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集中连片区域通达能力;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力度,加快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肖 晴/文)

 

 

初审:朱欢 二审:涂畅 主审:关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