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正文

明确相关部门噪声治理责任,避免“扯皮”;制定前置性规定,在“防”上做文章

治理噪声扰民 代表各抒己见

https://www.gxrd.gov.cn      2017年01月17日 16:16       来源:《南国早报》2017年1月17日

  2016年11月,南国早报推出了“关注南宁声环境”系列报道,聚焦日常生活中各类扰民噪声,引发市民持续关注。两个多月来,本报刊发了数十篇相关报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有市民反映,一些噪声问题已成为顽疾,反反复复难以根治。1月16日,南国早报记者把相关问题带到了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会场,请代表们建言献策。

 

  1 声环境总体较好 个体感受不一样

 

  去年11月,国家环保部发布了一份有关环境噪声的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有1/4的城市“睡”在噪声里,也就是声环境不达标。同期南宁市区的环境噪声平均值是53.2分贝,除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外,总体达标且属较好水平。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环资委委员、南宁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污染源监测科科长韦进进认为,从监测数据上看,南宁市的整体声环境其实还是不错的。

  噪声监测情况总体较好,但在部分市民看来,平均值并不能体现他们的实际感受。住在青竹立交旁的蒙女士说,白天立交桥上传来的行车噪声还没有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感觉吵得难以入眠。特别是一些泥头车都在夜间作业,又经常按喇叭。“有时好不容易睡着,突然一声喇叭又被惊醒了。”蒙女士无奈地说。在本报噪声热线和QQ群收到的数百条噪声扰民投诉信息中,夜间施工和宵夜摊喧哗也占了较大比例。市民温女士住东盟商务区某楼盘二期,小区内三期项目正紧张建设,每隔一两天就会通宵施工。市民林女士在沙井大道的家楼下每晚都有烧烤摊,划拳劝酒声一般到凌晨3时才消停。多名受噪声袭扰的市民认为,噪声监测数据的平均值是好的,但在个体感受上却不一样。比如一个宵夜摊只影响两三户人,与整个小区上千户平均后确实不算什么,但对这两三户来说就是个大问题。

 

  2 向多个部门投诉 反反复复难根治

 

  记者注意到,在本报接到的数百条投诉中,其中的大部分也被市民反映给了相关部门。但有些相同的噪声源,却仍被反复投诉,这又是为什么?家住安吉大道的王女士说,她家楼下的家具城经常在周末搞活动,高音喇叭从上午就响到天黑。为此,她经常向辖区公安、环保、城管部门反映,但各部门却互相推诿。“环保说社会噪声归公安管,公安说广场促销应由城管管,城管又说公共场合噪声该由公安执法。”王女士无奈地说。

  还有不少市民在投诉噪声问题时并没有被“踢皮球”,但问题仍得不到解决。家住白沙大道的吴先生说,他家楼下有一家麻将馆,经常营业至凌晨。麻将牌碰撞声、牌友讨论声让他无法正常休息。他多次将问题反映给辖区派出所,派出所倒也每次都积极出警,但民警刚走,下面又“牌声依旧”。报警电话打多了,他都有点不好意思:“我们也理解,警察不可能整晚都蹲在我楼下,该有个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3 制定前置性规定 或可预防噪声扰民

 

  目前,城市里噪声声源主要来自于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在自治区人大代表、南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工程科研所所长苏红帆看来,噪声问题很难有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解决方法。以泥头车夜间行驶噪声为例,不少泥头车夜间闯红灯、乱鸣笛。对于这些问题,确实可以通过加装交通监控设备来遏制。但泥头车不鸣笛了,行驶的噪声也还是存在。如果让泥头车全部改成白天上路,那带来的交通问题可能会比噪声还要大。此外,夜间噪声扰民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现在南宁市建成区内的工地数量很多,有的夜间施工也是因工序问题必需的。等施工结束,问题也会得到缓解。

  自治区人大代表、贵港市环保局局长吴飞说,近年来,贵港的噪声监测数据显示,总体情况较好。针对噪声问题,贵港明确了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责任,划分了“责任田”,各单位既能独立执法,也可协同“作战”,比如,群众反映较多的广场舞扰民现象,由市政和公安部门负责处理,以公安部门为主,防止部门间“扯皮”。还有特殊行业的噪声,如KTV场所,明确是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对KTV各经营时段的分贝范围都有细致规定。同时,将部门对噪声的监管都纳入绩效考核,能更有效管控噪声。

  但在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对噪声的监管难度更大。吴飞认为,在大城市,越是小噪声的管理越需要大智慧。例如,在南宁,人口密度大,可能造成噪声的因素多,若市民投诉一件处理一件,很难杜绝。就算政府部门增加人手,也不能起到很好效果。应制定前置性规定、政策,加强部门间协同进行管理。如一些企业需要在广场开展商业活动,通常都是经过城管部门审批场地,但商业活动的音响声能开多少分贝,能播放多久,通常没有前期介入。若能城管、环保部门协同,建立准入规定,由企业在活动前做出承诺,或可更有效预防噪声污染的出现,先“防火”总好过“起火后再救火”。

 

(罗 暘 雷倩倩/文)

 

 

编辑:谢欣哲  审核:黄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