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http://www.gxrd.gov.cn 2012年02月29日 23:57 来源:右江日报
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民族文化新突破;精心组织节庆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化遗产,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市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魅力百色的高度,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产品,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文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文化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和效应。
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创造民族文化经典
“十一五”期间,我市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家学者积极打造精品文化,在周密论证、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唱响了具有百色特色的壮民族文化品牌,演绎了百色神韵。
“壮锦是壮人的春种秋收,壮锦是壮家的天高地厚,壮锦是阿妈编织的心想事成,壮锦是儿女追寻的幸福源头……”从2007年初开始筹备、向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献礼的大型歌剧《壮锦》,由市委、市政府倾力打造,右江民族歌舞团、广西歌舞剧院演出,主创班子全部由广西本土文艺家组成。《壮锦》以一位壮族母亲和3个儿子用爱情、智慧、生命寻找带有壮族幸福密码的一幅壮锦为线索,集中表现壮民族的若干主要精神遗产,展示壮民族的“黑衣壮尼的呀”、嘹歌、八音等壮族经典音乐元素,摆嘎摆、春牛舞等民族舞蹈元素,展现了“壮锦”、“马骨胡”、“驮娘江”、“天坑群”、“矮马”、“红棉树”等广西的经典传说和壮观景色,充分体现了世代壮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不懈努力。《壮锦》开大型壮族歌剧之先河,是中国第一部壮族歌剧,广西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歌剧。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排演,2008年12月8日,歌剧《壮锦》片段在中央电视台摘要播出;12月12日,《壮锦》正式向中央代表团汇报演出,得到了中央领导及各级各界人士的好评;在2009年初的自治区“两会”期间,《壮锦》在南宁举行4场专场演出;在2009年9月举行的全区戏剧展演中,《壮锦》从120多台初评剧目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并取得了进军第十一届全国戏剧展演的资格,是代表广西参演十一届中国戏剧节的唯一剧目。
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戏剧节,是我国戏剧界规格最高、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大型戏剧演出活动之一。《壮锦》主创团队以打造广西气派舞台精品力作为目标,精益求精,全新编排的《壮锦》首次加入了现场伴奏的大型交响乐队和合唱队,音乐效果更为震撼。超过200人的强大阵容,也使之成为近年来广西戏剧走向全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演出。《壮锦》不负众望,荣获“中国戏剧奖·剧目奖”。
2010年,《壮锦》荣获我国舞台艺术最高奖项的第十三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
此外,靖西旧州成为全国村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小小绣球抛向全国各地;舞蹈诗《百色记忆1929》,刮起百色旋风,引起区内外的注目。
同时,我市精心组织节庆文化,致力于各县区民族文化品牌的打造,扩大文化影响力。田林壮剧艺术节、田阳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凌云茶文化节、平果“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隆林苗族跳坡节、那坡彝族跳弓节、西林句町文化艺术节、滇桂五边境县文化联谊活动等固定的大型节庆活动,既繁荣了民族文化,也提升了文化品牌的层次,在全区、全国都产生了良好影响,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家学者关注的“百色节庆文化现象”。
繁荣本土文艺创作,构建文化服务体系
五年来,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时代的要求,我市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精心创作了一批讴歌时代精神,艺术性与观赏性俱佳的作品。靖西县舞蹈《暖暖囡乖乖啜》等18个节目在全区“社区情和谐颂”文艺汇演中获奖;西林县的山歌与民族服饰《彩虹神韵》等9个节目在全区“田园欢歌”文艺汇演中获奖;在“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中,平果县哈嘹组合、那坡县黑衣壮合唱团进入全国决赛;乐业县创作排演的小品《暗香》等7个节目在全区小品比赛中获奖、15个节目在全区“八桂群星奖”比赛中获奖。据统计,5年来,全市每年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达1000件以上,每年演出1200余场,观众120万余人次。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达到96次。
我市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事业,先后引进多家外资企业落户百色市区,投资经营文化娱乐业;我市成立百色红土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并给予2万元及各县服务站各1万元启动资金,市财政补贴每场25元、区财政补贴每场25元的农村公益性电影补贴,探索出一条农村电影在政府扶持下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路子,为实现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完成数字电影放映国家试点工作提供了保障。
此外,我市还建立健全市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百色市区完成了百色起义纪念馆改扩建工程、解放街骑楼维修工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保护、右江民族博物馆征集民族民俗文物和右江民族博物馆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改扩建维修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开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3个,建筑面积19400平方米;总投资1470万元,其中建设县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30个,文化中心2个;完成了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建设工作。
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市还注重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的培养、推荐。田阳县头塘镇文化站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基层文化站”称号,同时被列入首批广西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管理试点建设单位,是广西唯一获表彰的文化站;田东县平马镇文化站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优秀乡镇基层服务点”称号,成为全区被评为优秀乡镇基层服务点称号的两个文化站之一,该站站长李树梯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经验交流会;右江区汪甸乡两琶村小调剧团等4个团队被评选为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评选;田东县平马镇黎文设等8户被评选为自治区“小康文化示范户”。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繁荣壮乡文化市场
我市以百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为中心,以百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载体,全面开展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做好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报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方面,全市各县区共完成普查项目488项,田林壮剧闭克坚,那坡壮族民歌罗景超,田阳布洛陀黄达佳、黄汉如,靖西壮族织锦技艺朱祖线,田阳舞狮技艺李永茂等6位民间艺人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237个项目被列入各级人民政府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6项――田阳布洛陀、那坡黑衣壮族民歌、靖西壮族织锦技艺、田林壮剧、平果壮族嘹歌、田林瑶族铜鼓舞,省(自治区)级12项,市级16项,县级203项。
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我市先后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的安全技防安装、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安全技防和消防系统设施安装工作,完成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云县水源洞摩崖石刻的保护维修方案、完成百色起义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田东县恩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抢救维修工作、西林岑氏土司府古建筑群维修工作等。靖西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那坡达文黑衣壮生态博物馆已建成开馆,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已进入安装陈列展厅、文物库房安全及文物藏品保护设施工作阶段。2008年,我市成立了百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和设备,建设开通了百色市文化局和百色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网站,为宣传百色丰富民族文化,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文物普查工作有序进行,12个县区调查进展顺利,全市实地调查文物点合计256处,其中新发现121处、复查135处。
据统计,5年来,我市先后有百色起义纪念馆被评为2006年“全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之一”和“中国新时期优秀文化设施奖”,2007年被评为“国家4A旅游景区”;百色起义纪念馆、右江民族博物馆被列入全国重点博物馆,田阳县博物馆、右江革命纪念馆、靖西壮族博物馆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博物馆;全市文博单位年接待观众达50万人以上,为百色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百色市、县区及各文博单位和个人先后多次荣获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表彰,其中田东县被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2人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个人,2人被国家文物局授予“郑振铎、王治秋文物保护奖先进个人”。
此外,我市重点突出文化市场管理,抓住关键,着力集中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等问题。几年来,全市文化经营单位总量增加,规模档次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全市各县区健全了文化市场稽查机构,管理队伍不断扩大,建立了一支由3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义务监督队伍,市本级设立并开通24小时值班的文化市场监督举报电话“12318”,建立并运行文化市场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实施市场巡查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举报制度、市场管理评估制度、文化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培训制度等,使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各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2006年元月,自治区法制办授予我市“全区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 年3月,被授予“首届全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文书评比‘优秀集体’”称号;2007 年4月,获得“全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2008年7月获“全区政府法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展望未来,我市文化事业将朝着既抓文化事业繁荣又抓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大力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为绽放魅力百色多姿多彩的文化奇葩培育新枝。
编辑:李晶 审核:黄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