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审议意见 >文章页

黄振东委员在联组会议上作审议发言

http://www.gxrd.gov.cn    2015年12月09日 11:53      来源:广西人大网

黄振东委员在联组会议上作审议发言

 

  12月8日下午,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广西人民会堂举行联组会议,审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和关于我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会上,黄振东委员就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作审议发言。
  黄振东委员说,我重点就广西“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和广西环境空气质量谈些看法和建议。一、关于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看法。2015年上半年,国家的污染物减排考核的四项指标中,我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已控制在“十二五”目标范围内,氮氧化物经国家减排核查组初步核定,也已经达到了时间进度要求,只有氨氮减排仅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28%,进度严重滞后。我认为导致进度严重滞后的原因里,有两个必须引起重视,急需解决。一是污水管网建设不完善。有些污水收集管网(特别是人口多的老城区)没有实行雨污分离。按减排考核办法测算,截至2014年底,我区工业、生活和农业源氨氮排放量占比分别为8%、60%和32%。作为占比最大的生活源,前四年仅下降了2.1%(国家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工业加生活源氨氮要下降8.9%),可以看出我区的氨氮减排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生活源的氨氮减排效果,而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正是承担这项工作的主要设施。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高度重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很大,处理生活污水的能力大大提高。已建成并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有116家,处理能力达到每天396.4万吨。但是,由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完善,导致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和进水的氨氮浓度没达到设计要求,污水处理厂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二是农业源中养殖业氨氮排放量大,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按国家减排测算方法,1头生猪每天产生的污染,相当于每天3.6人和1.4人的污染物产生量。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一)各级政府要加强督查,统筹协调,尽快做好人口稠密老城区的直排口截污和污水收集网管的雨污分离,抓紧完成138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制定好相关管理制度,组织落实好运行经费。按照《广西“十二五”后两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截至2015年10月28日,仅完成1312.5公里的污水配套管网,占比62.9%;完成投资31.85亿元,占比60.5%;直排口的截污工作仅完成490个,完成率40.2%;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开工135个,开工率为97.8%,竣工仅104个,竣工率75.4%。部分市县没能按方案进度要求落实到位。客观说,这些工作难度很大,每个项目可能都有不同的难点。有些项目涉及面广,比如说旧城区的直排口截污,可能会涉及到征地拆迁等问题,一两个部门可能还不能独立完成。各级政府要加强督查,找出每个项目工作进度慢的原因,做好统筹协调,加大指导、支持力度,逐一解决问题。(二)我区养殖业污染物减排压力大,减排潜力也大,其治理工作应提到重要议程上来。“十二五”以来,我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纳入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后,每头猪仅排放污染产生量的10%左右,而未纳入统一治理范围的,则排放20-30%污染产生量。我区年生猪出栏量超过3300万头,其中纳入规模化养殖并得到有效治理的大约只有800万头,其余2500万头生猪尚未纳入统一治理范围,农业源中的养殖业的减排空间巨大。建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整合资源,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拿出资金,鼓励、支持有能力利用畜禽粪污进行有机肥生产的企业,把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承接利用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生产有机肥。同时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等措施,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促进养殖业、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区的减排工作做出积极贡献。二、关于环境空气质量问题。2015年1—10月,我区14个设区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8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但我区城市区域施工工地扬尘、道路等扬尘面源污染突出,颗粒物污染较严重,在超标天数中,以PM2.5和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99.1%。为改善我区环境空气质量,建议:1.加强对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研究,完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制度建设。当前,我区应提早部署开展PM2.5控制,实施“PM10+PM2.5”双目标联控,通过抓住PM2.5治理关键目标,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水平提升。加强对工地及道路扬尘防治,燃煤管控,机动车污染防治,城乡垃圾和农业秸秆焚烧等管控,建立系统、长效管控机制。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城市大气联防协同治理机制,出台配套政策,落实部门防控责任,加强工作考核。2.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加强数据综合利用和集成分析,加强监测预报,提高各市空气污染因子的预警准确度,加强空气质量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早做工作安排,主动防治污染。


(傅小栩/图文)

 

 

初审:傅小栩 二审:谢欣哲 主审:黄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