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热点关注 >文章页

廉价救命药频频告急,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多管齐下留住廉价救命药

http://www.gxrd.gov.cn    2017年03月15日 09:05      来源:《南国早报》2017年3月14日

  近年来,廉价“救命药”短缺甚至停产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即便2015年国家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但廉价救命药供给不足的局面仍未完全扭转。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广西的代表委员聚焦这一问题,建议明确廉价救命药的法律地位,保障药品供给。

 

1.部分救命药仍短缺

 

  近年来,被媒体报道过的短缺药物有鱼精蛋白、他巴唑、放线菌素D、促皮质素等。这类药品有一些共同点:价格不高;生产的企业不多;在患者需要时,不容易找到替代药品,或是替代药物价格很高。

  2014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目录》,目录内的药品取消了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由生产者根据成本和市场供应自行制定销售价格,对部分药品的定价进行了松绑。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又取消了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然而,尽管部分药品定价政策有所松动,但廉价救命药短缺的情况仍存在。

  3月13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药师刘女士说,就近段时间而言,抢救用药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化疗用药长春新碱、小儿科用药促皮质素都非常紧缺。以促皮质素为例,目前医院已经没有库存,在药企能找到的货源数量不足,且都是即将到期的药品;长春新碱也是老大难问题,正常情况下,医院的用量约200支/月,但这种药的供应时断时续,每次都只能拿到几十支。情况最紧急的是盐酸多巴胺注射液,这是医生在抢救某类病人人时不可缺少的一种药品,医院每月的平均用量为2000余盒,但现在库存告急,且接到药厂通知:接下来三四个月都无货可供。

  广西民族医院药剂科主任陆海鹏说,目前,该院抗肿瘤药物博来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平阳霉素等特效药的供应非常不稳定,还有一些便宜的常用药,如维生素k1、胃复安片等也很难进到货。

  刘药师还注意到,部分廉价药的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每次缺货后,都会迎来一次价格上调。比如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原来只要几元一盒,现在涨到20余元一盒。陆海鹏也有同样感受:此前特别短缺的鱼精蛋白,经历了几轮“缺货”,价格已从48元一盒涨到225元一盒,且不能保证100%的供应。

 

2.药企为何不愿生产

 

  廉价救命药是怎么消失的?记者采访发现,一些持有“国药准字号”的廉价救命药生产企业都称“找不到原料”,无法进行生产。例如,间羟胺是抢救休克病人的常用药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显示,生产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的企业共十家,但记者联系上其中五家,均被告知该药已不再生产。其中,有两家企业明确表示,原料掌握在别人手里,采购不到就无法生产。

  刘药师说,根据医药公司反馈,部分药品的原料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上,如此一来,他们既控制了价格,也控制着原料的走向。其他企业没有原料,无法生产,医院找药就变得非常困难。

  陆海鹏认为,一些廉价药的价格长年不变,对于患者来说是好事,但随着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了不少,企业亏本,自然不愿生产。

  “便宜又疗效显著的药真是不能缺。”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医院妇科主任甘精华说,垂体后叶素因止血起效快,疗效显著,有“止血钳”之称,在妇科和内科广泛应用。这种药不是很贵,每支5.2元,但常缺货。前段时间,她到基层医院做一台腹腔镜肌瘤剥除术,由于没有垂体后叶素,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只好给病人用了一支500多元的欣母沛,“效果还没有垂体后叶素好”。她说,早些年还有一种收缩子宫的药叫麦角新碱,当时价格一支才几角钱,效果不亚于垂体后叶素,后来却停产了。虽然也有同类型药替补,但是由于作用机理不完全相同,适应症和禁忌症也有所区别,它们之间无法互相替代。

 

3.保障供给需要顶层设计

 

  来自广西医疗界的代表委员认为,保障廉价救命药的供给,需要进行顶层设计。

  住桂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夏宁建议,明确廉价救命药的法律地位,建立从生产、销售到使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审批监管要由专门机构负责,保障廉价救命药供给。例如,可以由国家相关部门筛选出廉价救命药目录,建立“廉价救命药保护条例”。另外,抓紧建立国家短缺药品信息平台,及时汇集药品供求信息,包括产量、预产量、流通量和需求量等,供企业与公众查询,也让生产厂商心中有数。

  全国人大代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福维建议,可由政府对生产、销售廉价救命药的企业给予生产补贴、原材料种植补贴等优惠政策,打消部分药企因为生产廉价药而无利可图的顾虑。同时,取消中间流通环节,将药品从生产厂家直接配送到医院,降低药品流通成本。

  夏宁还建议,将医保政策与短缺药物管理体系接轨,医保管理部门通过价格谈判等手段,与药厂沟通,确定一个患者和药厂均能接受的价格并实施动态调整,以鼓励药厂维持生产。

 

(郭燕群 雷倩倩/文)

 

 

初审:傅小栩 二审:谢欣哲 主审:黄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