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项报告 >文章页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我区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9年3月2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http://www.gxrd.gov.cn    2019年04月03日 10:50      来源:广西人大网

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方春明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下面,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区产业扶贫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自治区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部署要求,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来抓,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构建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有效地带动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


一、全区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截至2018年底,全区106个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市、区)“5+2”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13万户,覆盖率80%以上。主要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一)种养产业。2018年,54个贫困县新增果树种植面积达20万亩,水果产量增加15万吨;蔬菜产量同比增长5.1%,产值同比增长6.8%;茶叶产量同比增长4.9%,产值45.1亿元,同比增长18%;中药材种植面积99.5万亩,约占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的68.62%;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1.8%,奶产量增长2.98%。
  (二)林业产业。2018年,54个贫困县新造油茶林35万亩,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27万亩,分别占全区的96.4%和100%;林下经济发展面积37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520亿元,占全区的52.6%;林业总产值2167亿元,占全区林业总产值的38%,同比增长8%。
  (三)乡村旅游业。根据旅游统计抽样调查综合测算,2018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8亿人次,同比增长31%,占全区接待游客量的45.1%;乡村旅游消费2064.17亿元,同比增长37%,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7.1%。其中,石漠化片区35个县接待旅游总人数1.43亿人次,同比增长31.4%;旅游总消费1518.03亿元,同比增长37.3%。
  (四)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5.7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00多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6%。


二、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自治区主席陈武每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脱贫攻坚都必看产业扶贫,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油茶产业发展等产业扶贫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召开1次以上全区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去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全区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全区大石山区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等专项会议,部署推进产业扶贫有关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产业扶贫顺利推进。一是成立专责小组。2015年10月,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安排,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明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牵头,自治区扶贫办、林业局、文化和旅游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等23个成员单位组成,共同推进全区产业扶贫工作。专责小组设立驻组办公室,分设综合协调组、产业指导组、集体经济组、信息宣传组和督导检查组5个工作组,从成员单位抽调30余名业务骨干,落实办公场所,实行全脱产集中办公。建立了11项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共同研究产业扶贫规划方案、政策衔接、督导检查等重大事项;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业务处室负责人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协同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各市县也相应成立产业开发专责小组,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大考核监督力度。把产业扶贫摆在考核的突出位置,2018年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产业扶贫分值从2017年的2分提高到2018年的5分,将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产业扶贫考核指标统一,将各县产销对接情况、贫困户家庭产业收入和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比例等纳入考核内容。此外,把产业扶贫纳入贫困县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工作的监督。三是强化督查指导。将产业扶贫纳入自治区脱贫攻坚督查组日常督查暗访和自治区每年脱贫攻坚大督查范围,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并督促整改。同时,自治区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职能,经常开展工作指导。比如,2018年10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成立由厅领导带队的10个调研组,到全区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开展产业扶贫调研指导。
  (二)建立政策体系。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实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扶贫政策体系,为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是出台系列文件。2016年初,自治区出台《脱贫攻坚特色种养业培育实施方案》、《脱贫攻坚鼓励企业参与工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农村电商发展实施方案》、《脱贫攻坚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脱贫攻坚科技文化扶贫实施方案》等5个实施方案,作为自治区“1+2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指导全区产业扶贫工作开展。此后,又印发《广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规划,作为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安排的重要依据,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市也根据本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产业规划。二是实行产业扶贫以奖代补。2018年5月和11月,自治区扶贫办、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的通知》及补充通知,要求产业扶贫都要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鼓励多劳多得,防止简单发钱发物,规避资金管理使用风险。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区以奖代补扶持产业的财政资金达到19.7亿元,奖补贫困户65.68万户。三是推进县级产业扶贫项目库建设。指导各县结合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实际,谋划好产业扶贫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据统计,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中各县谋划扶贫产业及产业链配套设施等项目6.89万个,计划投资约244.9亿元。
  (三)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据统计,2016—2018年,全区共筹措财政扶贫资金61.8亿元用于产业扶贫。自治区各产业发展主管部门统筹整合中央财政下达和自治区财政本级预算产业扶持资金,按照不低于资金总额的50%切块下达54个贫困县,由贫困县根据本地产业发展实际自主安排项目。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自治区出台金融扶贫支持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文件及措施,重点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讲诚信、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具备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都能够得到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财政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贷款。截至目前,全区评级授信贫困户103.77万户,授信金额448.3亿元,户均授信额度达4.32万元;累计向48.99万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贷款金额239.12亿元,户均贷款4.88万元。此外,加大农业保险力度,落实免除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缴保费政策,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地方特色品种增加到30个。2016—2018年,全区农业保险累计为125万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超200亿元,为4.5万户受灾贫困农户支付赔款2500万元。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举办2017年广西农业项目投资合作对接洽谈会、2018年央企名企助力乡村振兴农业项目大投资广西行等活动,推动一批优强企业及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实施广西产业大招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年54个贫困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39.1亿元。
  (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制定特色产业目录。组织制定了《全区有扶贫任务县(市、区)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对每类县每个产业的“规模”、“集中连片点”、“连片点规模”3项指标均作了明确规定。“规模”是指该县当年度发展该产业的全县总规模,为下限值指标(即大于或等于多少亩),目的是为了确保产业总体上成规模,比如1类县桑蚕面积必须大于或等于8万亩。“集中连片点”是指当年度该县某一特色优势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比如2类县优质稻连片点要求必须小于或等于13个。“连片点规模”是指当年度该县某一特色优势产业单个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大小须达到的下限值(即大于或等于多少亩),设置这个指标,目的是为了确保产业单个连片点能够成规模。二是科学发展特色产业。各地在开展生产调查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科学遴选确定和集中力量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5”和“3”为固定产业,一经确定,攻坚期内不得改变;“2”和“1”为自选产业,每年可调整1次),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扶贫产业,如百色芒果、南宁香蕉、融安金桔、天峨珍珠李、富川脐橙、都安山羊、巴马香猪、凤山核桃鸡、融水香鸭等。该做法被评为2018年“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之一。三是坚持“长短结合”。既发展短平快的产业,又发展长线产业,重点是发展果树、茶叶、油茶、中药材、核桃等长期受益、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特别是201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油茶“双千”计划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意见,对新种油茶每亩补贴2000元(其中自治区、市县各1000元)、对油茶低改每亩补贴500元(其中自治区400元,市县100元),有力地推动了油茶产业发展。四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农产品加工工作。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以崇左、来宾、南宁、柳州为重点的蔗糖加工集聚区和北部湾粮油加工集聚区,以及桂北果蔬加工、桂东南和桂西北林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带。2018年,投入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883万元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投入1.67亿元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贷款贴息补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15年启动实施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活动,目前累计创建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63个,其中54个贫困县创建68个;创建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1600余家,其中四星级以上600余家。
  (五)强化龙头带动。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申报和认定办法》等文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快培育主体。采取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示范推进等措施,加大力度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44万家,其中贫困村有8817家,带动23.46万户贫困户;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园)3500多个,带动8.44万户贫困户;54个贫困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60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全区农户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041万亩,其中54个贫困县农户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60万亩,占全区的44.2%,占全区二轮承包地总面积的13.8%,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全区启动创建示范区(园、点)8232个,累计认定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245个、县级示范区559个、乡级示范园1566个、村级示范点5241个;54个贫困县累计认定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05个、县级示范区277个、乡级示范园842个、村级示范点2817个。梧州市苍梧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在已建成的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基础上提质升级,各建成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四是发挥带动作用。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大力推广示范区带动、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和贫困群众自种自养的“三带一自”模式,积极完善订单帮扶、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与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六)加强品牌培育和产销对接。一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定。54个贫困县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302个,认证面积162.36万亩;认定绿色食品77个,认证面积34.78万亩;认定有机农产品91个,认证面积3.09万亩;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1个,占全区总数的65.59%。二是积极培育农业品牌。以行业协会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由专业机构策划运作,由政府支持推进,通过各种媒体、营销活动、名人推介等方式打响品牌。2018年,开展首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遴选工作,评审认定南宁市横县茉莉花茶等3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7个农业企业品牌、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金花”牌茶叶等64个农产品品牌,打造推广“广西好嘢”农业品牌。三是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出台《关于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施意见》,举办中国—东盟农业国际合作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全国茉莉花文化节、全区茶叶展销会等展会及广西柑橘产销对接会、生鲜优质水果产销对接会等对接活动,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产业扶贫在行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型公益活动等,积极推介贫困地区农产品,持续推进产销对接。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电商发展,目前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覆盖33个贫困县,示范地区网络零售额累计66亿元;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9万人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6.07万人,实现销售总金额3.79亿元、增收总金额1.63亿元,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去、有收益。将消费扶贫纳入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内容,鼓励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定向直供直销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活动,建立长期供销关系,共同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
  (七)强化科技支撑。一是组建专家服务团。以1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为依托,自治区层面组建了100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服务团,在主要农时季节、重要物候期、生产经营关键时期,分赴各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和帮扶指导。各县分别成立有自治区、市、县三级专家参加的产业技术服务组和培训讲师团,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要,随时派出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二是选聘科技特派员。2017、2018年,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全区分别选聘贫困村科技特派员2959名和2873名,科技服务已覆盖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村的主要扶贫产业。科技特派员重点为当地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三是推进到村到户指导。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贫困村“3+1”特色产业均设置1名产业发展指导员,非贫困村设置不少于1名的产业发展指导员。四是开展技术大培训。持续开展产业扶贫“春季大培训”和“秋冬季大培训”活动,2016—2018年全区举办各类产业技术培训班1.6万期,培训贫困群众90多万人次,有力提升了贫困群众技术水平。
  (八)推广先进典型。一是选编产业扶贫案例。根据2018年11月鹿心社书记到东兰、凤山、巴马、天峨4个大石山区县调研时的指示,今年3月我们印发了《大石山区扶贫产业发展实例》,以此展示大石山区产业扶贫成果,为各地发展扶贫产业提供借鉴。此外,还编印了《广西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汇编100例》、《广西产业扶贫范例》、《产业扶贫中的第一书记》、《产业扶贫中的农技人员》、《广西农业产业扶贫产业富民丛书》(食用菌、桑蚕、水果产业)等书籍,分发到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和贫困村推广。二是宣传产业扶贫典型。依托中央和自治区主要新闻媒体,讲好广西产业扶贫故事。2018年在广西电视台开设《八桂农业—五彩田园》专栏,在广西日报社开办“产业扶贫振兴乡村”专栏,在国家主要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产业扶贫先进典型。
  (九)加强粤桂产业协作。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粤桂扶贫协作政策及各地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要求粤桂扶贫协作挂职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上,尽可能多引进广东企业,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2018年,全区共引进1.3万家广东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实际投资额2825.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4.31万人。二是创建一批扶贫产业园。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据统计,目前粤桂共建扶贫产业园25个,引导399家广东企业进驻园区,实际投资额293.8亿元。三是加强产销协作。通过搭建购销平台、宣传推介、定向采购、商超直销、基地认领订销等方式打开广东市场,引导广东社会各界购买贫困县的产品和服务。据统计,2018年广东采购、销售广西贫困地区农畜产品金额达24.4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3.23万人。
  (十)大力培育和引进产业发展人才。一是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制定广西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意见,大力推动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2018年全区共认定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28家,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1.53万人次,帮助0.92万户贫困户实现创业,带动2.42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2018年3月,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现场会在我区上林县召开,充分肯定了我区的做法。二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前,54个贫困县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2537人,认定20275人,分别占全区总数的57.3%和55.1%;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625人,占全区总数的50.6%。三是大力引进产业发展人才。立足于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产业扶贫项目为载体,以实绩为导向,大力吸引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如聘请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担任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指导和推动了我区食用菌产业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不足。2018年底,我区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06家。其中,国家级31家,占全国1243家的2.5%;自治区级204家,其中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31家;市级1071家。与发达省份相比,我区龙头企业在数量、规模、结构和质量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存在参与产业扶贫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积极性不高、辐射带贫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区贫困地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有待加快,农产品集散、仓储和物流链条远不够完善。物流配送网络多数只建到市级,比较大的县城也只是拓展部分物流配送业务。农产品生产端田间地头冷库、运输端冷藏车辆、加工和仓储端冷库尚未形成相互连接的全流程冷链物流体系,我区农产品大多数作为初级农产品直接进入了终端消费市场。
  (三)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我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约为1.39∶1,农产品加工整体转化率约为40%,远低于全国2.2∶1和65%的平均水平,与我区农业生产规模不相匹配。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果蔬、畜禽、水产品深加工率低等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的关键一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提升产业扶贫水平。
  (一)做好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加强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在规划布局、资金投入、科技服务、金融支持、主体培育、市场对接、考核评估等方面的衔接,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统筹整合中央财政下达和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产业扶持资金,按照资金总额的50%以上切块下达54个贫困县。用好信贷政策,将产业发展作为当前金融扶贫工作的重点,用好现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切实加大县域产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信贷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扶贫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吸引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总部搬迁到我区贫困地区。拓宽特色产业保险品类,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三)大力发展长线产业。按照“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工农结合”的思路,大力发展油茶、核桃、中草药、茶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长线产业,重点实施千万亩油茶基地、千亿元油茶产业的“双千”计划,发展中药材种植,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四)强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举办系列展销活动,多渠道拓宽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加大产销信息服务力度,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着力破解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五)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贫困地区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贫困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链条。
  (六)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倾斜政策,强化产业帮扶,新增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布局深度贫困地区,新增产业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着力抓好都安、大化、隆林、那坡等4个极度贫困县及100个极度贫困村、1万户以上极度贫困户产业扶贫工作,为极度贫困村对象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我区脱贫攻坚特别是产业扶贫的关心和支持,希望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并多给我们的工作提宝贵意见。我们将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打赢产业扶贫这场硬仗。

 

 

初审:陈玲玲 二审:林小玉 主审:关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