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他山之石 >文章页

“农”字号人大代表马瑞燕的履职故事

http://www.gxrd.gov.cn    2019年08月20日 09:15      来源:《法制日报》2019年8月20日

  不久前,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马瑞燕作为执法检查组成员,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在此之前,她还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
  马瑞燕多年来从事农业高校教学与科学研究,一直关注农业、教育等相关领域。2013年,马瑞燕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她提出的建议就是关于国家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作为连任代表,在履职7年里,马瑞燕倡导呼吁的多是关于“农”字号主题。
  课堂课下、教书育人,农田地头、科学研究,学习履职、社会服务……从涉农学生生均经费提高、奖助学金倾斜到学费减免,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农村学校质量提升,马瑞燕始终都在为加强涉农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储备建言献策。其中她提的高等农林教育、“三农”人才培养、山西“农谷”建设等方面建议与意见受到重视或采纳。


关注农科育人树人

 

  做学问做研究时间长了,马瑞燕习惯于凡事都不轻易下结论,坚持“百姓说话、事实说话、数据说话”。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她所提的每一件代表建议,都经过了充分调研。为了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她坚持深入学生、深入一线教师、深入科研人员、深入农村,倾听诉求,反映民意,而且坚持“以点带面”,把个性问题和宏观调研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回应国家与社会需求,不断提升履职水平,提出高质量建议和意见。
  身为农业院校的老师,马瑞燕曾一度发现自己身边不时有学生考取了大学却最终没来上学,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却想退学去建筑工地打工……通过详细了解学生们的家庭情况,马瑞燕得知,并不是学生自己不想上学,而是家庭困难掏不起学费,还不了贷款。3000元到10000元的学费,对于工薪阶层可能不是太困难,对于贫困山区的家庭却是天文数字。
  马瑞燕发现,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普遍问题。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涉农专业贫困生的情况,她先是在本校进行调研,之后又在招生就业办、学生处等的协助下调研了全国11个省市,了解到地方农业院校贫困学生的数量比例、贷款比例等。
  在大量调研基础上,马瑞燕连续多年从不同角度呼吁涉农专业减免学费。“涉农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特点鲜明的一个群体,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勤奋朴实。他们之中有70%来自农村,三分之一是贫困家庭,且一半以上靠贷款上学。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农村,比例要比别的地方和学校高。”马瑞燕始终认为,涉农贫困生的问题解决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一举多得,在培养涉农人才、打赢脱贫攻坚、振兴乡村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在马瑞燕看来,涉农贫困生的问题本质是教育扶贫问题,不仅仅关系到这些学生自身,更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大计。“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大学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命运,还会改变整个家族或村庄的文明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阻断代际贫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更应该对涉农贫困生予以关注。”
  调研中,她还发现,许多贫困地区高考录取率非常低,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普通高考二本达线率低于全国30%之多,其中山西某县2016年达线率4.7%,2017年达线率3%。100名考生中只有3人才能上大学,必须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教育扶贫要精准、再精准!”马瑞燕说。


忧心农业后继乏人

 

  2018年,马瑞燕参加在山东进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时发现,省、市、县、乡镇等各技术部门、集贸市场、企业基地、农业合作社,缺少农业科技专门人才,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平常的社会服务、工作交往中,她也愈发感到农业科技部门后继乏人。
  “农业增收其实非常难,农业科技具有长期性、公益性、艰苦性等特点,从事农业研究的人员也非常辛苦,与升学、提职、就业、致富关系不大。很多年轻人都索性放弃了,所以现在一些省级、地市县的一线农技专业岗位能解决农林问题的都是50多岁的‘老革命’。”马瑞燕为此忧心忡忡。
  2018年,围绕涉农人才培养,马瑞燕专门调研走访并收集了很多数据。她发现,某县乡镇干部中有涉农教育背景的只有8.5%;一些县涉农本科人才只占农村“两委”主干(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1.2%至2.5%。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马瑞燕提出了关于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大批涉农涉医涉教等专业大学生下乡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希望国家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业、医学、教育等专业人才到“三农”一线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涉农专业人才,必须做好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岗位使用。”马瑞燕说。


反映民声履职尽责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植物保护专业教师就是希望‘谷’‘树’‘人’都健康成长。”马瑞燕告诉记者,自己求学、工作都和“农”紧密相关,从事的是生物防治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简单说,就是利用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原理来防治害虫、减少农药残留或替代药物,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虽然任农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教指委委员等职,马瑞燕的日常生活仍是三尺讲台、田间地头、实验室这几个固定地点。她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带领团队开展的“以虫治草”“以菌治虫”“仿生治虫”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作为学者型人大代表,马瑞燕先后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和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这两次执法检查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有了很多全新的思考。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千家万户。马瑞燕发现,身边的群众都很关心“吃”的安全,不知道什么能吃,吃什么安全,有的甚至是见什么都不敢吃。了解到这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人大代表的使命感悄然萌动,她觉得应该做点儿什么,于是就拿出了搞科研的劲头,搞起了调研。除了仔细学习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从普通的老百姓餐桌到各种会议场合、会间休息,再到省、市、县、乡各级质监部门、学校、超市、农贸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大棚……马瑞燕进行了大量实地走访,哪怕是马路上同行的路人,坐火车遇到的乘客等等,马瑞燕一有机会就问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在参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法检查后,马瑞燕列席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更全面地听取了此次执法检查报告,列席的主题发言被会议采纳。此后,在认真学习梳理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了8000多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的议案,提交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让她感到高兴的是,这个议案已纳入全国人大会议法律议案工作目录,相关修订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一名在大学校园耕耘25年的教师,马瑞燕对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格外走心。她随身携带了一本高等教育法的法条,每到一个检查点,都会结合当地情况,仔细询问、认真思考,用红笔在法条上作出多处注解。一路下来,小册子被写得密密麻麻。
  “希望能通过执法检查,督促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山西高等教育水平。”马瑞燕说,“这是在给未来以希望。”

 

(朱宁宁/文)

 

 

初审:陈玲玲 二审:谢欣哲 主审:覃宇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