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权威发布 >文章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计划与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关于自治区2022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http://www.gxrd.gov.cn    2023年01月14日 18:05      来源:广西人大网

(2023年1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和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会前,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作了初步审查,提出了初步审查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初步审查意见对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作了修改。本次大会期间,计划与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查意见又作了进一步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计划与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诸多超预期因素,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等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认真执行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计划和各项决议,突出“稳、早、实、紧、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业强桂、科教兴桂、人才强桂战略,全力以赴打好“稳中求进攻坚年”十场攻坚战,推动平陆运河等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发展新动能稳步增强,开放合作深化拓展,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社会大局稳定,取得了极为不易的成绩。
  同时也要看到,我区计划执行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挑战。部分指标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稳增长基础不够牢固,工业稳产增效难度大,发展新动能总量还不大,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投资稳增长形势较为严峻,消费拉动仍然乏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等等。对这些困难、问题和挑战,要加强分析研判,增强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千方百计破瓶颈、补短板、解难题。
  计划与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认为,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2023年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综合考虑必要性、支撑性、精准性,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符合我区发展实际。
  计划与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至中期的关键之年,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为此,计划与财政预算审查委员会建议:
  一、锚定奋斗目标,全力以赴加快经济恢复性增长。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围绕“稳”字定大计,紧扣“进”字求实效,适度加大政策对冲力度,发挥好政策对稳预期、增信心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改革攻坚,围绕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兑。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突出“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导向,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以满格状态、顶格标准加力提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开好局起好步。
  二、坚持创新引领,切实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工业振兴,久久为功打好、打赢工业振兴战略主动仗,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大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聚焦我区有基础、有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新突破。全方位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海洋经济、弘扬海洋文化的意识,加速壮大现代海洋产业。加快服务业恢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用好园区专项债券资金,推动产业园区形成特色主导产业、扩量提质、提档进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促进茧丝绸产业、茶产业、林业产业等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三、增强内需拉动,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继续保持工业投资较快增长良好势头,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强平陆运河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探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健康发展,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力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促进文旅消费回暖复苏,引导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面向中国—东盟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优化珠江—西江发展轴,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轴,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向海发展,打造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带,推动沿海、沿江、沿边协同发展。
  四、扩大高水平开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区位优势。充分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20周年重要机遇,进一步提升我区功能性平台的服务能级和成效作用,加快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自由便利地。统筹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外合作园区等建设,高质量实施RCEP,推进制度型开放。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进一步提高通道运营质效,发挥通道对物流、贸易、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控制力,力争在构建“4+N”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上有突破。千方百计稳外贸稳外资,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提升外向型经济质量和水平。
  五、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突出做好稳就业工作,抓实抓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积极促进企业稳岗扩岗,加速释放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的潜力与活力,开发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切实维护好、发展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对农民工、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更好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突出做好稳物价工作,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坚持保障与改善并举,统筹抓好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全力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厚植生态环境优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初审:赵思华 二审:刘俊宇 主审:孙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