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通九梅麓:古荔树下共议事 绘就乡村新画卷
http://www.gxrd.gov.cn 2023年07月04日 16:17 来源:钦州人大网
过去的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委九梅麓自然村,没有水泥路,村民收入渠道狭窄,贫穷落后是大家对九梅麓村的印象。如今的九梅麓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乡村旅游+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乡村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三个变”的华丽蜕变。
九梅麓村成为“网红村”“明星村”的秘诀是什么?
坚持共谋共议 科学编制村庄规划
做好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更是乡村发展的百年大计。
2019年,正值全县开展乡村风貌改造建设和“三清三拆”工作的契机,北通镇清湖片区人大代表小组深入九梅麓村,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风貌改造,与群众商量规划乡村建设。市人大代表叶忠胜深入群众调研,与群众商议,最终确定了“乡村旅游+普惠金融”的村庄发展方向。
评议会现场,人大代表与群众共议乡村建设项目
人大代表与群众对乡村建设项目的申报进行表决
根据乡村规划,代表积极动员群众开展“三清三拆”工作,期间共召开商议会8次,组织乡贤捐款3.6万元,组织300多人次清理房前屋后垃圾约5.6吨、清理沟渠200多米、拆除村内废弃建筑6间,解决了“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横流、杂草乱放”的问题,成功打造了“低成本、可复制、有产业、可持续”的乡村风貌浦北样板。
人大代表提建议,推动解决排水沟堵塞问题
坚持共建共评 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群众过得好不好,幸不幸福,产业振兴与否是关键。
人大代表深入村屯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结合村情实际,引进项目和公司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代表倡议提出的“谁受益、谁出力”原则,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
村庄变景区。2019年,北通镇整合各级资金200多万元,用于完善九梅麓村农房立面改造、旅游步道、休闲凉亭等项目建设。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和拆除的猪圈、牛栏、厨房以及村里的公共用地,打造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收集村民家中废弃的破旧瓦罐、水缸、古老树根等用来装饰道路,打造“乡村记忆工程”。将闲置的民房、庭院改造成“村史馆”“乡村博物馆”“体验馆”等,丰富乡村风貌新内涵。
民房变客房。代表与群众深入交流,结合石祖生态园乡村旅游发展,采取“让房入股”的模式,利用废旧农屋、荒废庭院、废弃空地,与浦北县途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旧屋租赁合同,开发精品民宿,把旧房变客房,经营利润的10%用于九梅麓村农户的分红。2022年以来,九梅麓村民宿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
产品变商品。九梅麓村荔枝、红椎菌、黑黄皮、龙眼等产业丰富,依托“乡村旅游+普惠金融”的平台,由桂林银行为农村农户、经销商、农资商、初级加工,企业授信,投放给5户荔枝种植户共50万元;通过桂林银行的线上渠道售卖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总额超3万元,缴纳城乡居民社保33笔。同时,按棵销售荔枝,统一规范包装,打造“九梅麓黑叶荔”品牌,使黑叶荔成了村民致富的“黄金果”。2022年,九梅麓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村民合作社种植优质荔枝、黑黄皮、红椎菌收入超80万元,带动村民平均每户增收5000余元。
现在的九梅麓村容整洁、绿树成荫、古荔成园、景色宜人,处处呈现着浓浓的乡村文明气息。北通镇人大代表在乡村风貌改造的同时,深入挖掘九梅麓村的文化底蕴,结合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塑形铸魂,让村民住得更舒心,更有幸福感。
坚持共管共享 推进乡村长效发展
为推动乡村的长效发展,北通镇人大组织代表与群众开展“改管并重”,通过组建“一组两会”和制订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村规民约包含遵纪守法、爱护环境、行为文明、热心公益、邻里和睦等21项标准,其中创新地提出“拉黑约定”。如对待红白事操办、圈养牲畜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违反的村民会被“拉黑”,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如想解除“拉黑”就必须参与定量的文明志愿服务实践。村规民约还规定:“凡违反以上条款者,经批评教育无效,再次违反的一律被集体‘拉黑’,村民不得帮助被‘拉黑户’家的大小事。”这样的“拉黑约定”,让每一名村民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九梅麓村“拉黑约定”被自治区文明委评为自治区乡风文明建设十大先进典型案例,村规民约被自治区民政厅评为自治区十佳村规民约。
(张辉梅/文 陈彦芳/图)
初审:伍荟宁 二审:陈玲玲 主审: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