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70年 >文章页

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和机制研究
——以南宁人大开展站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为例

http://www.gxrd.gov.cn    2024年06月17日 17:18      来源:广西人大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近年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载体更丰富、活动更常态、成效更明显,走出了一条加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和机制建设的“南宁路径”。2022年,南宁市青秀区新竹社区站点接待群众来访记录簿,作为广西唯一、全国五件同类实物之一,入选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南宁市站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做法,得到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的多次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内刊、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内刊予以专刊推介。这一独特实践及其成效,有力地推动了两个“国字号”基层联系点(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于2023年底花落南宁。

 

  一、缘起:坚持问题导向

 

  南宁市共有12个县(市、区)、102个乡镇、25个街道、1762个村(社区),有五级人大代表1.2万余名。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2015年,南宁市在村、社区一级建设了600个“人大代表之家”,将各级人大代表就近就便混合编入各个“人大代表之家”,实现代表在闭会期间开展活动有阵地、联系群众有窗口、执行职务有平台。同时,着眼于扩大开门立法,按照整合资源、提升效率的思路,将所有的“人大代表之家”同步建设成为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行“一个场所、一套设备、两块牌子、两种职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此外,兼顾立法的专业性,另在驻邕高校、科研院所、法律服务机构、司法执法部门等单位建立了30个专业类基层立法联系点。之后,“人大代表之家”统一升级为人大代表联络站,继续推进站点融合建设。目前,全市共设有693个融合建设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

  南宁市站点融合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2020年初,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站点融合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调研,采取明察暗访、座谈交流、观摩活动、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站点融合建设的情况。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找准了站点融合建设中还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站点基础建设标准不一,不够完善。有些站点有牌子、没场地,有制度、没上墙,有记录、不规范,有宣传、更新慢,站点建设参差不齐。尽管制订了多项站点工作制度并要求上墙,但相关规定仍不够精准,有许多需要提升之处。站点工作发展良莠不齐,极不平衡。示范性站点开展的活动比较多,也比较规范,代表参与率较高,群众认可度比较高。但也有部分站点不经常开展活动,甚至以文字记录来代替实际开展活动,有名无实。开展活动主题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站点开展活动缺乏硬杠杠、刚性要求,站点开展活动无所适从,抓不住主题,实效性不强。代表进站履职不主动,参与率不高。站点在组织开展活动时,有些人大代表经常以工作繁忙等各种理由,不参加活动,代表参与率较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程度不高。站点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主要依靠传统的面对面、纸质文件传送方式来开展工作,不便于代表全天候履职,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对策:开展站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前述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剖析成因,系统研究对策,决定在全市开展站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一是强化统筹,压实责任。印发《南宁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方案》,明确各级人大职责,细化责任分工,压紧压实责任,要求人大代表中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进站点履职,带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站点履职,推动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落地生根。二是站点开展活动做到“十个一”。为了实现各级人大代表进站履职常态化,对站点每年开展活动提出做到“十个一”的刚性要求。站点按照“十个一”要求开展活动,运作更加规范、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鲜活,闭会期间代表依法履职真正实起来。三是站点建设实行标准化。统一全市站点标识牌,以“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为题头,统一站点信息公示栏风格,各站点代表基本信息、活动信息、工作计划、站点工作制度、意见建议办理情况、代表履职积分情况等都统一上墙公开,方便群众知情和监督。四是“智慧人大”系统赋新能。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建设“智慧南宁人大”系统,全面运用“智慧南宁人大”平台赋能站点,持续提高站点智能化水平,推动站点高效高质服务群众、开展工作。在全市打造100个全景远程视讯示范点,依托站点视频会议系统,邀请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在站点旁听会议、参与活动,有效扩大公众对人大工作的参与。五是“站点+”模式创特色。不断探索站点与立法工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法律服务等多领域结合的“站点+”新模式,推动站点功能作用延伸拓展,先后摸索出“站点+党建工作”,实现党建业务互促共融;“站点+立法工作”,助力法治南宁建设;“站点+产业发展”,助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站点+乡村振兴”,助推农民脱贫增收有保障;“站点+法律服务”,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等新模式。

 

  三、成效:站点功能作用日益凸显

 

  南宁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开展站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实践,进一步发挥了代表主体作用,推进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服务中心工作彰显新作为。各站点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中心工作,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实地走访调研,提出意见建议,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比如,为解决广西最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群众就业难问题,隆安县震东社区站点驻站代表梁佳联合站点其他代表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打造“社区送单、企业派单、居民接单”的“小梁送工”就业服务模式,2023年以来,“小梁送工”就业服务累计组织送工476批次3.9万人次,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基层民主迈出新步伐。各级人大通过站点公开征集立法工作项目、监督工作建议等,组织代表参与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相关的专题调研、视察活动;通过站点组织代表、“三官一员”、群众等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等20多部法律法规的意见征求活动,收集意见建议1700多条、采纳300多条,让人民当家作主能够更加具体、更加现实地体现在立法工作中。在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自治区法规征求意见中,南宁市提出的意见建议共1016条,占比接近全区总数(4172条)四分之一。站点充分发挥“释法+说理”联动优势,代表履职与司法工作深度融合,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权益保障、法律援助等服务质效明显提升,赢得群众广泛好评。三是法律法规宣传取得新突破。各级人大代表依托全市各个站点,积极向周边群众宣传解读法律法规精神,推动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后,全市各站点迅速行动,组织代表深入社区、村屯基层一线,发放野生动物保护传单6万多张,张贴宣传板报和宣传册1万多张,站点成为普法的好阵地。四是主题活动呈现新气象。近年来,各站点围绕年度主题,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以人大代表身份进站点履职,带动各级代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使得主题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比如,2023年,全市各站点召开民情沟通会、调研座谈会等700多场次,邀请5000多名群众参加,形成联络站重点建议820多条;召开联络站重点建议交办会,推动一批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有效解决。

 

(文字:陆 波 黄浩邦 刘宇宁 洪克宇 刘锦钢)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2023年度研究课题项目“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和机制研究——以南宁人大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度融合标准化建设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陆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室主任;黄浩邦,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室主任;刘宇宁,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室副主任;洪克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制度理论研究处一级主任科员;刘锦钢,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室宣传科科长。

 

 

初审:王浚宇 二审:黄紫红 主审: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