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 >文章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推动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实施情况的报告

(2024年9月18日)

http://www.gxrd.gov.cn    2024年09月24日 11:14      来源:广西人大网

  一、主要工作情况

  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人民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决定》明确的各项任务要求,凝心聚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一是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成立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研究会,协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自治区民族工作委员会更名为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委员单位由27个增加到51个,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更加牢固。二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列入自治区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重点内容,纳入各级政府干部教育培训重要课程,2024年上半年自治区党校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专题课11次,培训学员2900多人次。三是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正确把握“四个关系”,促进各族群众更加坚定“五个认同”,共建共享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持续深化理论研究,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设立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课题30项,《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已形成初稿,辑录史料300余万字。广西民族大学连续两轮获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命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全国共28个),我区先后命名10个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在全国省级层面首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全覆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在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中进一步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成功举办“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等特色品牌活动,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践。今年活动期间,各级各类媒体推出相关宣传报道和短视频6万余篇(条),新媒体总点击量超85亿次。国家民委“道中华·边疆行”之“曼行国道·219”活动在东兴市启动,深入防城港、百色、崇左3个边境市,用全媒体形式,展示广西沿边各族儿女守边兴边的感人故事。二是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大力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持续打造“三月三”、“刘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讲好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故事,传承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桂林甑皮岩等民族文化瑰宝。推动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等3个项目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创新开发系列文化和旅游产品,民族文化影响力、凝聚力、软实力持续提升,“壮族霜降节”、“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等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彩调剧《新刘三姐》荣获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苗寨八年》纪录片获得星光奖,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事迹为背景创作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获年度国产剧豆瓣最高分。推出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艺精品,组织彩调剧《新刘三姐》等5部剧目赴沈阳、长春等15城进行了41场演出及推介活动。全区新增14家博物馆、纪念馆纳入中央免费开放名单,广西民族博物馆、韦拔群纪念馆等10处场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持续加强。建立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全区115个公共图书馆、124个文化馆和11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免费开放,对全区文博场馆展陈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突出强调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三是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把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等教育教学各环节和评估评价体系,全区普通话普及率达85.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6个百分点,位居西部地区首位。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实现中小学、中职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使用全覆盖,初中二年级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教育课,各高校广泛推广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大力实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建成116个乡村推普之家,4个乡村被国家语委列入全国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试点村,全区634万脱贫人口中83%能够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一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持续提升投资、贸易、消费、资金流动、人员往来、物流畅通便利化水平,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民营企业调查结论中,我区成为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五个省份之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2024年上半年推动全区驻点招商新签粤港澳大湾区项目162个、投资额456亿元。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服务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86.66亿元,三座梯级枢纽均已进入混凝土浇筑高峰期。深化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一体化建设运营,推进多式联运服务品牌和重点线路示范创建,加快推进南宁陆港型、钦北防港口型、柳州生产服务型、凭祥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玉林、防城港、南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由2017年的178列增长到2023年的9580列,增长50余倍,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三是大力推进开放发展。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加大沿边开发开放力度,利用东兴、凭祥和百色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沿边经济带,实施向海产业壮大、向海通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向海开放合作、海企入桂招商、美丽海湾建设等六大行动。我区2023年进出口总值6936.5亿元,同比增长7.3%;2024年上半年进出口总值3452.8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外贸增速5.9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布广西科技“尖锋”专项,在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动力装备、高端铝合金新材料等7大领域累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170项,突破重大技术167项,促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3》显示,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国22位,比上年度提升两位。五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五网”建设大会战,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第六,高铁营业里程西部第一,基本实现片片通民航、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在全国率先建成县以上区域全面覆盖“双千兆”网络,行政村100%通广电光缆。2023年统筹安排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亿元支持691个项目建设,加大民族地区县域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优先纳入“千企技改”、“双百双新”等项目统筹推进,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六是持续推进新时代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开展“六大工程”建设,支持沿边地区医疗、教育、交通等各领域发展。黄桶至百色铁路开工建设,防城港至东兴铁路建成运营,巴马至凭祥等高速公路和靖西至龙邦等沿边抵边公路相继建成,边境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构建。多渠道助推边境地区产业发展,分别在崇左、百色、防城港举办广西“民营企业进边疆”产业合作对接会,签约产业合作项目68个、总投资额237亿元。七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改革发展。2024年上半年,全区产业园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万亿元、增长9.3%,其中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235.54亿元、5254.29亿元,分别增长13.57%、10.08%。积极发挥产业园区投资牵引作用,依托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边境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四)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支持一批民生项目建设,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74%,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295个,基本形成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支撑,养老、文化、卫生、体育等服务机构与设施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阵地。二是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深入开展“万企进校园计划”等,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202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人数37.8万人,落实率83.6%,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持续打造“八桂系列”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12.69万人次。三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等工程,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96.8%、92.9%,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9%,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2024年新设立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柳州职业技术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中国—东盟法学院正式挂牌成立,面向东盟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四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实现纵向贯通自治区、市、县三级,横向连接各医疗卫生机构和院前医疗急救机构的医疗应急体系,自治区、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局全部挂牌成立,全区疾控体系改革进入新阶段。持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建成127家社区医院,236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服务能力推荐标准。五是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扎实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把民族事务治理同市域治理、基层治理衔接起来,推动建立“民族之家”和“服务中心”3000余个,帮助各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生活。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工作中,以各民族“插花”方式安置16万多户、70多万名各族群众,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五)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一是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健全民族政策法规体制,做好“立、改、废”工作,积极推进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立法,支持和指导自治县修订、出台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今年3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条例》等7件自治县单行条例,各族群众利益得到依法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族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打造“线上30秒、线下半小时”响应的广西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成1个自治区级、14个市级和11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自治区、市、县三级实体服务平台全覆盖,有效解决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设立“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发挥“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窗口作用,‌切实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多年来,全区未发生因处理涉及民族矛盾纠纷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四个关系”,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打牢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重大部署要求,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

  (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充分挖掘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大力选树宣传黄大年、黄文秀等“八桂楷模”、“最美”系列人物,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持续推出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艺精品、文旅产品、文博展品,不断提升“三月三”、“刘三姐”等广西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持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积极构建和谐语言生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发挥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会和10个研究基地的平台作用,总结提炼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成功实践的规律性认识,深挖广西各族人民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鲜活历史,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和《广西文明史》编纂工作,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研究矩阵。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运用全媒体平台,推出示范区建设系列报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课程,融入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持续丰富教育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大文章。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糖、汽车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打好“绿色牌”、“富硒牌”、“长寿牌”,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文旅产业、养老产业、大健康产业和银发经济。坚持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持续深化与东盟务实合作,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深入推进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有利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健全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体系,扎实推进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四)持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标尺、评价标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创新推进城市民族工作,持续实施“三项计划·桂在行动”,促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坚持从基层社区抓起,聚焦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着力办好社区民生实事和公共事务,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大力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氛围,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基础。

  (五)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在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把民族平等落实好的机制,力争形成更多符合党中央要求、契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审慎稳妥调整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加快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立法。

 

 

初审:周媛 二审:谢欣哲 主审: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