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代表声音 >文章页

建言回音丨以资源化利用促乡村废水变“肥水”

http://www.gxrd.gov.cn    2025年01月10日 17:04      来源:《广西人大》杂志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广大农民的期盼。而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

  资源化利用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近年来,该治理模式成为柳州市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首选。为此,自治区人大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震认为应以点带面推进资源化利用治理成效,并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建议》。

  以资源化利用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为切入口,陈震通过专题调研、视察、走访等形式了解到,在柳州仍有部分农村因污水收集能力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因素制约着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实施。在建议中,陈震代表提出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顶层设计、细分资源化利用,发挥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项目示范引领作用等措施。该建议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短板,内容翔实,一系列可行性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主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协办。

  对于人大代表的建议,主协办单位高度重视。突出重点区域,分类梯次推进,指导各地选择不同的路径和方法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取得积极成效,获得村民认可。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财政厅等部门积极统筹各级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和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鼓励农户通过落实用地、投工投劳、以工代赈、出资建设等方式投入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让废水变“肥水”。

  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选取治理技术模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成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服务队,不定期下沉一线开展现场指导帮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全过程的技术支撑。制定《广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手册(试行)》,梳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符合不同地区的处理模式,以先进案例效益带动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提升,以村民自用、生态消纳、农田灌溉等为主要途径,稳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指导分区分类施策推进治理。对城镇周边的村庄生活污水优先采取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对人口集中或相对集中的村庄,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式或相对集中式收集处理设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鼓励处理后的尾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梧州市龙圩区是其中的典范。该区沟管结合收集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的污水可结合农田、林地等水肥需求和村庄生态景观建设等,实现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

  对常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具备适宜环境消纳能力的村庄,采用稳定塘、“小三格”“大三格”等治理模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达到《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指南》等相关要求后,就近就地用于农田、林地灌溉或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灌溉等。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山地、丘陵为主要地貌的地区,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地形地貌、村庄分布、人口、经济水平、土地利用和周边环境敏感相关要求,可灵活采用单户或联户三格/四格式化粪池(灌溉“小三园”)+储液池+资源化利用(耕地或茶园)的方式,就地就农消纳。

  始终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事关农村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来抓,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表示,目前,全区已建成“三个两”整村推进示范项目645个,总投资3.32亿元,受益农户3.2万多户,有效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提升。下一步,将因地制宜进行试验示范,绘就乡村振兴最美底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周游/文)

 

 

初审:周媛 二审:谢欣哲 主审: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