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梧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实施“东向”战略,走好经济发展“三步棋”,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以“三年一工程”为抓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初步预测,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90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3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121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5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252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750元,增长14%。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稳增长,深入实施“三年一工程”。一是深入开展“项目攻坚年”活动。1至10月,全市安排的1002个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703.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6.8%;实际新开工项目418个,开工率90.9%。二是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成立重点企业服务队,选取110家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队”上门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1至10月,全市110家重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8.9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68家。三是深入开展“园区建设(招商)年”活动。坚持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园区,同步推进入园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1至10月,全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3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5.5亿元。四是深入开展“安居乐业”工程。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多举措促进就业工作。1至10月,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339套(户),建成5328套,分配入住3444套;新增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人数分别达到32661人、66857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3.9%。
(二)突出转方式,持续走好经济发展“三步棋”。一是加快构建以千亿元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工业体系。按照雁行阵势优化产业布局,梯次发展再生资源、再生不锈钢制品、陶瓷、制药、食品、林产林化等一批千亿元、三百亿元、百亿元的产业,促进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至10月,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产值516.6亿元。二是加快发展以商贸物流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红岭商贸物流园、毅德商贸物流城、中恒国际医药物流城、旺城商业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商贸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扶持物流企业做强做大。1至10月,全市商贸流通项目完成投资76.1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8亿元。三是加快打造“一核两带四区”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后,我市也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明确了构建“一核两带四区”旅游发展新格局的定位,对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目前,我市已编制了重点旅游项目库和重大旅游项目表,扎实推进176项重点旅游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三)突出扩城镇,大力唱响城市建设 “三部曲”。一是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按照创园标准,大力实施12项创园和城乡风貌改造项目,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2.68亿元。今年10月下旬,国家住建部创园专家组到我市考核验收,对我市创园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红岭新区路网基本形成,红岭CBD商务区、玫瑰湖景观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苍海新区建设征地搬迁工作稳步开展,苍海公园、展示中心等项目建成,环城水系、南广高铁站前广场、西江三桥、西江四桥等项目顺利推进。1至10月,全市218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73.5亿元。三是深入开展“美丽梧州•清洁乡村”活动。按照自治区的部署要求,我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目前,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16.7亿元,新建垃圾中转站53个、生活垃圾池6957个,增添垃圾清运三轮车2020辆,夯实了“清洁乡村”活动基础。
(四)突出固基础,全力推进农业和交通工作。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围绕建设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优先发展猪、鸡、鱼、蜂、兔等特色规模养殖业,发展壮大六堡茶、砂糖桔、中草药等特色优势种植业,扩大松树高脂林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品牌蔬菜,鼓励农民成立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48家。二是进一步夯实交通基础。围绕建设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内河水运发展,重点推进梧州至肇庆5000吨级航道整治、李家庄作业区三期工程、紫金村综合码头、塘源中储粮码头等项目;加快跨界铁路项目建设,南广铁路梧州段完成铺轨,争取年底实现通车运营,柳肇铁路前期工作以及岑罗铁路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加快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梧州至贵港、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顺利推进,推动梧州经封开至肇庆高速公路、梧州过境环城高速公路实质性动工。1至10月,全市交通行业完成投资44.9亿。
(五)突出促合作,加快对接先进生产力。一是全力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认真落实粤桂两省区关于建设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指导意见,加强梧肇战略合作,召开了第二次梧肇合作市长联席会议,全力推进今年确定的26项重点项目(事项)。目前,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调整方案已编制完成;试验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大园桥项目开工建设,市环城高速公路、西江广信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试验区先行区进驻企业已达34家,完成投资22.7亿元;试验区起步区已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市政道路、展示馆、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顺利推进。二是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我市扩大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1至9月我市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3.41亿美元,同比增长233.9%。积极推进梧玉贵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梧云战略合作,与云浮市签署了《梧州—云浮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第十届梧国际宝石节和第六届西江经济发展论坛,进一步扩大梧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三是强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抓好面向香港的招商引资,借助“美丽广西港澳行”活动平台,先后两次在香港举办投资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14个,投资总额269.8亿元。以第十届梧州国际宝石节为平台,成功签约项目37个,投资总额139.6亿元。1至10月,全市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68.5亿元,同比增长38.2%。
(六)突出惠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一是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突出抓好12件民生实事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至10月,12件实事60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8.4亿元。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水库移民、被征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1至10月,全市组织各类技能培训7.82万人次。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出台的各项政策,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作覆盖到所有应保障的对象。1至10月,全市社会保险五险参保人数达到109.1万人次;发放城市低保24.6万人次、低保金6287.8万元;发放农村低保220.7万人次、低保金2.51亿元。四是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加快179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1至10月,共向上级争取到扶贫资金9169.3万元,发放贴息扶贫贷款1.65亿元。五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1至10月,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累计上涨2.2%。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受影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转型发展压力不小;二是大企业大项目不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三是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居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大,改善民生任务很重;四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商贸物流业滞后于工业发展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五是一些领域和地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问题依然严峻;六是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二、2014年面临的形势分析
2014年,梧州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经济计划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预计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2013年,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严峻。
从国际看,2013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从国内看,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而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动力偏弱,化解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财政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经济运行中也蕴育着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1.国内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机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种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2013年以来,中央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动改革,2014年国家仍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一是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国务院就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等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出台城镇化发展规划,多部委城镇化配套政策也陆续颁布;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同时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二是国家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信息产业、养老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正在陆续出台相应政策;国务院出台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三是国家深化市场化取向改革。国务院今年三次决定共取消和下放165项行政审批事项,主要覆盖投资、生产经营活动、能源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我国的保险费率的市场化改革也在同步推进。
2.自治区建设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带来新机遇。中央、国务院提出广西要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中央给予的政策机遇,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优势,正在研究制定广西加快建设成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相关文件,这将成为我市新一轮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自治区提出“双核”驱动战略,其中西江经济带作为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中的重要“一核”。目前,国务院已正式启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并排在7个计划审批的区域发展规划的首位,预示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将在项目、产业、资金、土地、基础设施等领域给予更大的支持。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作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先行区、两广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将会享受粤桂两省区叠加的优惠政策,对促进两广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市扩大开放合作提供了新机遇、拓展了新空间。
三、2014年工作的初步打算
根据梧州市委2014年工作务虚会的精神,对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安排,梧州市以确保全市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为目标,力求做到与十八大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相衔接,与国家和自治区对梧州不断提高的要求相衔接,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和西江上游经济带龙头的定位相衔接,与“十二五”规划后两年实施要求相衔接。具体预期目标初步考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壮大经济总量
继续走好经济发展“三步棋”,抓好产业园区平台建设,提升优化传统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工业发展方面,利用政策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的增长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上下游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完整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着重打造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不锈钢制品以及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改造升级食品、医药、陶瓷、机械制造、林产林化等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三大千亿元产业和一批百亿元产业的现代工业发展格局。园区提质扩容方面。着力完善园区配套,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形成产业集聚。项目建设方面。持继抓好竣工投产、续建和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补充完善项目储备库,谋划、培育、引进和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的龙头项目。服务企业方面。继续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年”活动,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重点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生产性物流方面,加快建设接轨珠三角的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西江航运通道,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货运站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与各港口、产业园区的互连互通,同时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构建多层次的物流载体。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和标准化建设,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与口岸通关部门和企业信息系统及其它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间的互联互通。积极推广物流标准化体系应用,不断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生活性物流方面。继续加快大型综合商业中心、特色街区、县级商业中心建设,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方式,不断优化城乡消费体系。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引入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设梧州“核心网络通道”、“互联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信息基地高速接入”等四大工程。积极发展金融、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社区等服务业,进一步活跃市区商贸氛围,重振百年商埠。
三是加快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围绕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目标,加快构建“一核两带四区”的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树立“休闲梧州,美食梧州”整体旅游形象,创建“岭南美味、食在梧州”品牌。加快发展长寿健康产业。开展区域性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养老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依托丰富的中草药、特色治疗和岑溪、蒙山“中国长寿之乡”等品牌资源,发展富有特色的健康长寿养生产业,提高梧州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推动旅游产业跃上新台阶。
四是加快建设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做好品牌蔬菜、中草药、六堡茶、砂糖桔等基地建设,拉长林产林化、桑蚕产业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推广种植新技术、养殖良种繁育,发展循环农业、清洁农业,提高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和质量。新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岑溪市国家西部农民创业园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高效就地转移。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引领桂东城镇发展,打造广西亮丽的东大门,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一是加快构建西江特色城镇带。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城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开发建设,构建“一江两岸三组团”发展格局。全力推进苍海新区建设,抓好半岛核心区、环城水系、东环大道、南广高铁站前广场、西江三桥、四桥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旧城改造工作,抓好“三冲”地质灾害整治及棚户区改造,大力实施特色小景点和休闲绿地建设。统筹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提升县城、中心镇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小城镇,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按照“以产兴城、以城带乡”思路,建立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城市新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提高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形成“产城共进、城乡一体”的健康城镇发展格局。重点配套完善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梧州工业新城、再生资源加工园区、不锈钢制品园区、梧州工业园区与城镇相联的居住、商贸、文化、社区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园区与城镇之间无缝连接。
二是加快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围绕建设美丽梧州,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和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产业,开展重点园区、企业的循环化改造,构建覆盖各领域的循环经济体系,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狠抓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深入开展“美丽梧州•清洁乡村”活动,加大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三项专项活动的工作力度,科学规划和建设清洁乡村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三)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合作
坚持实施“东向”战略,加快接轨珠三角,主动融入北部湾,着力打造“双核”驱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两广经济一体化先行示范区。
一是加快推动粤桂交通一体化。围绕加快建设国内区域性交通运输枢纽,以构建水路、铁路、公路和航空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抓手,加速形成粤桂交通“大通道”。水运方面,积极开展西江干线3000吨级航道整治,加快推进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和梧州港紫金村、中储粮、大利口码头等项目,争取一类口岸扩大到梧州港赤水作业区。铁路方面,加快南广铁路、岑罗铁路和赤水码头进港铁路建设,积极开展柳肇铁路、洛湛铁路扩能改造和柳韶铁路前期工作。公路方面,积极推进环城高速公路、梧州至柳州高速公路、207国道东绕城过境一级公路和西江机场进场道路建设,争取建成梧州至贵港、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和龙圩至潭东一级公路。空港方面,加快机场航线拓展,全力推进机场迁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梧州西江机场,积极开展梧州空港经济区规划前期工作。
二是突出抓好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的两省区叠加优惠政策,完善梧肇战略合作市长联席会议等合作沟通机制,研究落实2014年的重点合作项目和事项。重点推进1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13平方公里先行区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粤桂新城、龙湖新城、环城高速等配套设施,建成展示中心、塘源一路等重点项目,力促实验区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三是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和平台。建立完善与粤港澳的交流合作机制,深化与香港、佛山、云浮等地合作,推进梧玉贵一体化工作。进一步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加大招商力度和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重点企业与珠三角地区对应主体的合作,充分发挥商会、同乡会等民间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吸引东部产业加速向梧州转移。创新节会举办模式,全力办好梧州国际宝石节、西江经济发展论坛等系列品牌节会,不断扩大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是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实事工程。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新增财力更多用于社会民生事业,2014年继续实施12件民生实事工程,重点在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安排一批民生项目,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
二是着力优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重点抓好十四中迁建、二中新校区、市职教中心、梧州学院北校区建设等教育项目,不断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础。坚持医养结合,整合医疗、养老资源,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和养老业布局,重点推进市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工人医院改扩建、养老福利院等项目建设,努力创建“中医药先进城市”和“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以加快建设广西第十三届区运会比赛场馆为契机,加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三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安居乐业”工程,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推进城乡就业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工作实现“三个100%”的目标,严格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抓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抓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综合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等多种手段,确保物价涨幅稳定在合理范围之内。
(五)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促发展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和要求,把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努力在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在体制、机制上着重从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资质认定、项目收费、工商登记以及社会组织管理等入手,简政放权,最大限度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通过对市场准入的调整,变事前审批为事后监管,在活力与秩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
二是推进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相关改革。突出生态宜居、城镇特色风貌,提升城镇发展的动力、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城乡统筹方面,大力发展小城镇,走大中小和县城以下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把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小城镇的吸纳、集聚能力;立足于本地农民的转移,鼓励和有序引导农民向产业新城、中心城镇聚集,统筹解决好农民进城的户籍、土地、住就业、保障、教育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三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强与银行机构的对接,争取更多融资支持。不断完善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引金入梧”工作步伐,争取有更多的金融部门到梧州设立分支机构。不定期组织政银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融资推介会,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起交流沟通的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四是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把促进就业、抓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作为重要抓手,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梧州工业园区纺织基地的梧州春燕纺织有限公司厂房内,纱锭飞转,机声隆隆,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
黎寨蝴蝶谷漂流
梧州致中和食品有限公司产品装配车间一角
梧州造船业迅猛发展
金果时节
历史悠久的梧州骑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