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一届桂林市委、市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调研,广聚民智,进一步理清思路,按照“加快建设新城,着力提升老城,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协调推进,生态文化相融,富裕和谐桂林”的总体要求,以“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标杆,解放思想、改进作风,超前谋划、真抓实干,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良好开局。预计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0%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0%左右;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22.2%左右,增加值增长17.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1%。
(一)狠抓项目投资,加快胜地建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7.3亿元,增长25.1%。全市跟踪推进的708项重大项目共完成投资454.08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75.3%。一是新区建设步伐加快。临桂大道展示区、创业大厦行政中心区和滨水综合服务区项目扎实推进。1—10月,临桂新区累积完成投资44.8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80.4%。路网结构及连接新区老城的快速通道基本形成,防洪排涝及景观水系初具规模,创业大厦、“一院两馆”、建设大厦、金融大厦、桂林日报传媒中心、投资发展商务大厦、市民公园等标志性项目基本完成,商住、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桂林医学院临桂校区第一批学生已正式入驻。二是老城提升成效明显。旧城片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滨江北路房屋拆迁圆满完成并启动滨江生态公益广场建设、正阳路东西巷改造全面铺开。“北通南畅”工程强力实施,西二环路即将建成通车,滨江北路、福利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强力推进;汽车总站搬迁及东西南北客运站建设全面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投入运营。城镇建设“书记工程”全面启动,城镇风貌改造深入推进。三是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湘桂铁路桂林段工程于年底正式通车。兴安至桂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资源至兴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阳朔至鹿寨、灌阳(永安关)至全州(凤凰)高速公路建设强力推进。风电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资源金紫山风电场并网发电,全州天湖等5个风电场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到年底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5万千瓦。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进入收尾阶段,小溶江水库大坝混凝土浇筑完成86%,斧子口水库左岸上坝公路建成、导流隧洞基本完工。
(二)加快转型升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跨越发展。预计1-10月,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1410亿元,增长22.3%,完成全年任务的74.2%;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38亿元,增长17.5%,完成全年任务的74.2%。园区经济加快集聚,桂林国家高新区、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经济开发区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发展,预计全年全市工业园区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25.5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5%,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同比增长20 %;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亿元,同比增长20 %;产值超百亿元园区将达4个。医药及生物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汽车及零部件业、机械电器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培育成效显著,1-9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636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06家,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家。预计全年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新增2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家,“三上”企业新增60家。产业招商引资势头良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桂林光通信产业园项目、广州希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电投南方电力有限公司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项目、深圳能源集团桂林垃圾发电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桂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二是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坚持“钱粮并举、效益优先”原则,深入推进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及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钱粮双增工程”,积极推进“吨粮万元田”、“万元片区”、“万元增收村(屯)”示范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活动,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预计2013年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5.1%左右。三是强力打造桂林旅游升级版。积极开展“国际旅游胜地美丽桂林休闲游”主题年促销,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旅游业在全区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玉圭园•环球名胜、阳朔遇龙河创5A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桂林市金世邦国家足球文化旅游休闲项目、溢达纺织象山九美桥时尚园项目、桂林国际旅游综合体项目等高端旅游项目扎实推进,桂林罗山湖体育运动旅游休闲项目投入运营,法国地中海俱乐部度假村正式开村运营。“桂林旅游大篷车”促销活动成效明显。据统计,1-9月,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690.83万人次,同比增长9.32%;实现旅游总收入251.98亿元,同比增长29.2%。
(三)强化环境整治,提升城市品位,桂林名城形象日益彰显
一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在全区率先启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城市功能完善、市容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秩序整治、城市交通秩序整治、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等8大专项提升行动成效明显。特别是顺利完成了号称“桂林第一钉子楼”的滨江北路房屋拆迁任务,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人民日报》进行了报道。二是“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走在全区前列。“洁净临桂”工程获自治区领导充分肯定,其经验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清洁家园”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6236个自然村建有垃圾集中收集点,10962个自然村配有轻型垃圾清运车,配备垃圾桶128万个,12335个自然村农户使用沼气池。“环境整治、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实现了全市133个乡镇、1654个建制村全覆盖。三是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完善。颁布实施了《桂林市城市管理暂行规定》,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意见》、《桂林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总体工作方案》、《“美丽桂林•清洁城乡”活动方案》等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容环境监督管理责任制,形成了以城管执法队伍为主体,以义务市容环境监督员为补充,以公安交警为保障的“三位一体”城市综合管理队伍;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建立了村屯环境保洁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主体意识。建立完善了清洁城乡活动投入保障机制,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清洁城乡资金达6.31亿元。
(四)坚持招大引强,扩大开放合作,加快集聚桂林发展新动力
一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先后赴北京、香港、深圳、南宁、台湾等地举办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闻发布会,形成了国内外关注桂林、热议桂林、投资桂林的浓厚氛围;分赴广东、港澳台等地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万达集团、华润集团、港中旅集团、保利集团、龙光集团、北汽集团等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桂林。初步统计,今年1-9月,全市新签市外境内项目270个,新签项目总投资327.45亿元,市外到位资金432.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9033.68万美元。二是政策效应不断凸显。目前,临桂撤县设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获国土资源部批复,为全国5个试点城市中首个获批试点。15个主要客源国旅游团队免办签证入境并停留192个小时、45国外国人持有效第三国签证及国际联程机票免签证入境并停留72小时政策已获公安部同意,将在征求相关部委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三是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精心策划节庆活动,成功举办第31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旅游工作会议暨湄公河旅游论坛、第七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四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四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第四届中国•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动漫节等系列节庆论坛活动,“中国桂林国际旅游”会展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赴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开展友好交流,与土耳其穆拉特帕夏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
(五)统筹城乡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一是保障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创业就业工作稳步提升,1—10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4%。民生保障事业不断加强,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16%;新农保、城居保参保率均超过98%;城乡低保补助标准明显提高,城乡困难群体医疗救助落实到位。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1—10月,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9168套,完成开工任务的105.92%;基本建成7651套,完成基本建成任务的115.92%;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846户,提前超额完成责任目标任务。扶贫开发成效显著。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扎实推进。二是各项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科技创新加快推进,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14个县(区)顺利通过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进,17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进行,周末大家乐、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讲坛等群众文化活动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区领先地位,全市1867个行政村(社区)实现诚信计生全覆盖。卫生、体育、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绩。坚持科学保护、依法管理漓江,深入推进漓江源头水源林的保护工程、漓江两岸绿化美化工程、漓江两岸及水域环境保护工程、漓江两岸富民惠民工程、漓江水域管理工程、漓江风景区旅游产品的策划工程“六大工程”建设,成效明显。漓江风景名胜区工委、管委筹备委会正式挂牌,漓江景区管理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加强节能减排,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72%,15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环境质量指标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名列前茅,“城考”成绩连续17年保持全区第一,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四是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解、大防控”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老百姓的事就是桂林警事”,平安桂林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六)从严治党,严肃治政,旅游胜地建设组织保障不断夯实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实干就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工作理念,着力打造“清廉漓江、高效政府、务实桂林”。一是思想建设不断深化。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率先在全区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千场百万”宣讲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理论武装工作普及性、创新性、成效性不断提高。二是作风建设不断强化。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实施意见,全市各级各部门在改进调查研究、改善文风会风、精简活动、厉行勤俭节约、规范新闻报道、密切联系群众、规范公务用车管理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整合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督查力量,建立重大决策督查、项目督查、执法督查、效能督查“四位一体”大督查机制,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执行力。三是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量化择优”破解干部队伍老化问题、“百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培养工程”进展顺利,县区领导班子和市直单位干部队伍调配工作稳步推进,“第一书记”考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公务员和选调生考录工作顺利进行,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进一步迸发,凝聚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创新开展新任领导干部廉政测试工作,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廉政教育警示活动。进一步扩大县委权力透明运行试点工作范围,努力探索权力规范运行的新经验、新方法、新途径,得到自治区纪委的高度肯定和推介。扎实推进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建成了一批“阳光学校”、“阳光村委”、“阳光医院”、“阳光基层站所”。惩防并举,既打“老虎”,也拍“苍蝇”,惩治腐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第四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何平江/摄)
第五届创新创意文化节既桂林国际动漫节
百姓大舞台 走进鲁家村(黄雷/摄)
国际旅游博览会
碧水环绕,青山相伴,蓝天白云下的桂林城宜居又宜游。(何平江/摄)
宽敞美丽的机场路和日新月异的临桂新区勾勒出新桂林的美好蓝图。(何平江/摄)
两江四湖(黄雷/摄)
湘桂线 ( 刘教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