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久富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自治区人大代表,时刻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他经常走村入户,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为自己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着重在如何发挥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下功夫。
脚踏实地,想方设法为民办实事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八坊村人多地少,以前没有成规模的产业,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潘久富上任后,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仔细分析全村的实际情况,反复研讨致富良策,最后达成共识,要富钱袋子,首先富脑子。便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分批到农业开发搞得好的恭城、龙胜等县考察学习,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现已种植红提3500多亩,猕猴桃2000多亩,罗汉果800多亩,组织村民对原有的16000多亩毛竹全部进行了低改,并新种毛竹800多亩,到目前,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600元。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多方筹资300多万元,搞好了唐家、颜家两个新农村建设点及坡下、坡上、艮山寨、红桥亭、康家、老源头、廖家、于家、哨元冲、杨家等10多个村民组的文明卫生村建设和人畜饮水工程,为2000多名群众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
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通过多方筹资50多万元,搞好了红桥亭至八坊友爱小学的道路硬化和八坊完小的集体食堂、洗澡房、厕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召集全村在外工作的家乡人成立了“百年英才育人基金会”,每年对八坊村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奖励10000元,考取一本的奖励3000元,考取二本的奖励2000元。到目前,已有16名大学生拿到了奖学金。为困难家庭解决了子女上学难的实际问题。
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每年九九重阳节,八坊村都召集全村7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80岁以上的老人到村委会座谈,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一定资金,发给每位老同志50元红包和一件衣服做纪念品。同时,从2008年开始,对过世的每个老党员,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200元和购买一个花圈对他们进行悼念。
抓好各项中心工作。在2008年及2013年的冰冻雪灾期间,通过带领党员群众充分发挥白天一面旗,晚上一盏灯的作用,白天走访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晚上召开党员会议,谋划抗灾救灾措施,确保了全村在冰冻雪灾期间没有冻死一人,饿死一人,得到了自治区、桂林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潘久富被评为桂林市抗冰救灾先进个人。同时,他牢记胡总书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嘱托,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从集体资金中拿出近60万元,按每个群众150元的标准补给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工作。2011年,中央回访组和自治区党委陈际瓦副书记分别来八坊村就2008年灾后重建工作及今年的抗灾救灾工作进行调研,他们对八坊村的灾后重建工作及今年的抗灾救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在林改工作中,八坊村因与二县四村及县林场交界,矛盾纠纷多、工作难度大,通过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配合县乡工作组,把全村3万余亩的林改任务,在半年的时间内全面完成了外业勾图,确保了大小纠纷不出村。该同志被评为资源县林改工作先进个人。
发挥代表作用 全力推进基层建设
作为一名自治区人大代表,同时也作为最基层的党支部书记,潘久富在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同时,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坚持不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对党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使村集体经济从2000年的17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20多万元,年均增加12万元,并拥有固定资产800多万元。同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制订了《八坊村财务管理制度》,增加了村级财务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得到了县、乡领导的认可,把八坊村的“村财民管乡代理”模式在全县进行推广。为了改善村级场所办公条件,多方筹资80多万元新建了500多平方米的村委办公大楼和党员活动场所,配齐了办公设施和党员电教设备,结束了村干部长期活动无阵地,为民服务无场所的历史。同时,十分注重加强村干部教育管理,扎实开展“双培双带”示范活动,现已培养示范户20多户,干部帮扶结对80多对,充分提升了村干部致富、带富本领,增强了村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先锋意识。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该村在他积极带领下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以该村为题材的百部兴型农民脱贫致富专题片——我们喜欢的潘支书,荣获全国二等奖。目前,全村75%以上的村干部成为产业“双带”能手。2012年他被评为桂林市“十佳先锋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