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自己又多了个“自治区人大代表”的身份时,来宾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唐国强心里沉甸甸的,他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人民给我这个重托,我要更加认真行使人大代表的权力,履行好代表职责,更加关注归侨群众,当好侨民的代言人,努力为他们谋福利。”
对人大代表这个职位,唐国强并不陌生。在来宾市建市前,他曾任兴宾区(原来宾县)的人大代表,建市后,他又是来宾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当时,为推动兴宾区的发展,他提出了加快招商引资的建议。长期在来宾生活,他意识到,作为后发展地区,要迎头赶上,没有项目和投资商进来,单单依靠本地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是不行的。考察了周边地市和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他提出了打造良好的招商引资软硬环境,筑巢引凤,通过吸引项目和老板落户来推动兴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在平时工作中,唐国强感受最深的是华侨农场整体的发展状况仍然滞后,归侨侨眷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落后于周边农村。“经过调研,全区22个华侨农场与之前相比好了很多,尽管近几年国家给华侨农场出台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但远远不够,农场总体来说仍然落后。”这也是令唐国强最揪心的。
华侨农场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最大的弊端是政企不分。侨民身为企业职工,从事的工作却跟农民一样,还得自己购买养老、医疗保险等,农场在自主发展上长期以来都是亏损经营。“能承包给他们的土地资源很有限,每户大概只有8亩土地,无论种甘蔗还是种果,产值都比较低,他们甚至连农民都比不上,农民不用交地租他们却得交。一年辛苦下来,除去成本,一户家庭一年收入不过6000至1万元。他们的生活很难过。”唐国强决心想办法为这里的群众多做些事。
2010年开始,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华侨农场的3万多亩土地被收回,现仅剩较边远的5000亩土地能暂时用作耕地。从有地耕作到没有土地,职工们的生活更苦了。一些征用到的住房要拆迁,安置又相对落后,如何维护这部分侨民的利益,唐国强一直在努力。既要配合政府做好拆迁动员,又要作通群众思想工作,唐国强感到困难重重,但他没有泄气,反而迎难而上,耐心地与群众沟通。归侨侨眷有什么困难,他都及时帮助解决,并积极跟政府沟通协调,确保侨民每个月的基本生活费发放到位、安置费能及时发放,保证侨民生产生活稳定。此外,他还经常下到困难归侨职工家中,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
唐国强深知,要提高侨民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侨民所处的落后环境,只能通过农场的改革来实现。“国家应该加大对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农场的自我发展才能不受那么多的限制,职工们的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唐国强表示,自己将撰写一份关于华侨农场改革的建议,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反映,希望国家和自治区更多地关注华侨农场、关注归侨群众,对侨民的生活他也将会一直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