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不但要公开,还要让人看明白
http://www.gxrd.gov.cn 2014年01月19日

  一本《自治区本级2014年部门预算草案汇总》共38页,而关于它的情况说明就有81页——因为预算报告实在是太专业了。2014年全区所有县级以上政府要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预算公开、透明已成为趋势,但让人看明白才是目的。怎样从专业的预算报告中了解自己关心的内容?南国早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来自财政系统的人大代表。

   

     预算太专业

    虽然公开了,但不太看得明白

    1月17日下午的代表团分组审议上,有人大代表提出政府预算“公开了却仍然看不明白”。这不是一个人的困惑,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公开的财政预算内容粗、科目不细,无法准确表达项目的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

    “目前,我们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向社会公开的预算,报告形式、内容也过于专业化,一般人不容易看得明白。”一位财政部门的人员这样告诉记者,比如老百姓比较关心的教育、社会保障、“三农”投入等民生问题,在目前的政府收支科目中仍有交叉反映。另外,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三公”经费支出,在核算上制度也还不够细化明确,概念和口径不够统一。正因如此,除提交预算报告外,还需专门编印预算报告的说明,来帮助理解。

    因为预算报告太专业。每年两会都会在会场设立“预算室”,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值班,为代表们答疑解惑。

   

     “三公”经费藏在哪儿

    大多列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或“其他”中,代表建议单列更透明

   

      在自治区本级2014年部门预算草案汇总表的科目名称中,找不到备受关注的“三公”经费的名称。“三公”经费究竟藏在哪里?

    人大代表、广西财经学院副院长蒙丽珍告诉南国早报记者,按照预算分类,“三公”经费应当大多列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一款中或其他项目经费中,“如不具备专业知识,一般人确实还看不懂”。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范畴,实际中主要应包含有部门的办公经费、培训费等,这些本来属于正常开支,如不明朗,很容易转移成个人消费。”蒙丽珍认为,“三公”经费应单列表述,有独立科目。部门在“三公”经费安排上应透明,制定目标和绩效,“如出国考察,不是不可以,要看对推动部门工作有没有作用,花钱达到了什么绩效”。还要在使用过程中检查,期末公示,这样才能纳入群众监督范围。

   

     如何更易懂

    民生科目应尽量细化、通俗;代表建议还要加强培训

   

     预算报告面向社会公开后,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查询?

    来自财政系统的一名人大代表告诉记者,通过各级政府网站、各级财政部门的网站以及各单位网站都可以查询,“普通民众应该最关心的就是民生类科目。大家在查看预算报告时,可以从民生类支出占的比例是多少,每年是否比上一年有所增长等方面来了解”。

    她表示,这也给财政部门下一步的工作带来了一个提醒:那就是要把民众关注的科目尽量通俗易懂、细化,“把报告说明写得清晰一点,老百姓关心的事多一点”。

    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汉林表示,只有预算透明,才有“看得见的政府”,人民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权。人大机关工作机构在为人大代表参与预算审查监督创造条件的同时,也要编制通俗易懂的财政预算草案,让代表读得懂。他还建议恢复在代表大会上宣读预算报告制度,增加审议时间;加强代表培训,使人大代表积极参与预算审查监督。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2013年,全区财政民生支出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75.3%

    ■2014年,全区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76.9%

   

作者:佘鸿雁 郭燕群 编辑:韦瑾 审核:董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