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法治日报:广西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03月09日 12:45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2016年3月8日

  原标题:广西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民生和法治成为热议话题

 

  3月5日至7日,广西代表团先后举行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民生和法治问题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广西全国人大代表对此反响强烈。在审议中,代表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宏伟蓝图,这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和保障,彰显了依法治国的豪迈气概,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驶入了快车道。重任千钧惟担当,代表们表示,一定要把责任扛在肩上,以实际行动为依法治国、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尽职尽力。审议中,代表们对法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构建法治政府的表述,十分有力和具体”,吴恒代表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国务院在2015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请的法律案有11件,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案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国务院非常重视法治建设,重视法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
  吴恒代表说,制定法律实际上也是一种顶层设计,这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要于法有据的具体体现。国务院提请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中医药法等,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对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赵德明代表建议,把粮食立法提到议事日程。他说,目前,我国依法管理粮食存在法律缺失,粮食安全只有一个国务院的条例和一个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而且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缩小的趋势难以控制,现在农村人口流失比较严重,没有经过缺粮的饥馑危险的新一代农民几乎不存粮。“要从居安思危的角度考虑问题,建议把粮食立法提到议事日程,加快立法进程,用法律来约束公储和私储、粮食生产和流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赵德明如此说。
  晏平代表建议,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把环保法律落到实处。他说,这些年,国家在环保整治做了很多工作,但还不够,比如吸收的空气,喝的水最起码要健康,要继续加大对环保的整治力度,把环保立法落到实处。
  龙丽萍代表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农药超标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令人担忧。她建议加快农药立法工作,完善农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农药追溯管理体系的建设,强制性要求农药生产企业在高毒农药包装上附上二维码;加快加强农药和化肥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
  钟志英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法护侨势在必行,依法护侨就必须有法可依,建议尽快制订华侨权益保护法;尽快修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政府工作报告把“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这同样成为了广西全国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桩桩民生事,连着代表心,代表们在审议中建议,要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不断改善和加强民生工作。
  作为来自贫困地区的人大代表,何辛幸代表建议,国家要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区域性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异地搬迁安置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朱学庆代表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广西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
  莫小峰代表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托底功能,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力度,探索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妥善安置有可能出现的下岗或者失业的职工并引导其实现再就业,防止失业风险的产生。
  林武民代表建议,加大生态精准补偿力度,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加大国家生态功能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从每人75元提高到100元,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项目支持力度,减免项目资金配套。在农村低保方面,要重帮扶,用低保促脱贫;重监测,用平台促管理;重监督,用制度促公平;重供养,用设施促保障。
  韦丽萍代表说,听了总理的报告,感到很贴心、暖心。文艺院团改制后,员工工资普遍比较低,留不住人才。按照国家文件,文艺院团的舞蹈类演员年满45岁就可以退休,正高职称的演员工作要到55岁、60岁退休,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年龄大了,单位也不安排上舞台了,相当于待岗十年不等,既占编制工资收入低,不利于年轻演员的发展,老演员也不安心。高级职称的演员希望能够按照事业编的年龄退休。她建议国家对这些特殊行业的退休年龄给予特殊政策。
  韦秋利代表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后,四年后入学的儿童肯定增多,现在公办幼儿园进不去,私立幼儿园收费高,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突出,现在应该尽早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条件成熟则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如果还不成熟,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以改善面临的问题。

 

(黄世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