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把脉广西山区寄宿学生成长境况
――代表把脉广西山区寄宿学生成长境况
http://www.gxrd.gov.cn 2012年03月13日 00:17 来源:广西日报
“中午下课铃声一响,学校厨房的锅沿四周,围满了‘小脑袋’,全都是身高仅1米3左右的小不点们。”
“老师刚在教室放下粉笔,就在厨房当起了保姆,帮孩子们盛饭、盛菜。”
讲起前不久自己就“撤点并校”后小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研时看到的情景,两会期间,赵贵坤代表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撤点并校”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但也催生了大量寄宿“童子军”,农村学校各方面管理都面临新的挑战。
亲情缺失,已成为很多山区小学“难以承受之重”。
无独有偶,唐成良、吴家权等广西代表也都“聚焦”山区寄宿学生。代表们呼吁:要让孩子们拥有欢乐的童年,不能让他们从小缺失亲情。
现状:工作量翻倍,老师成保姆
建议:以优厚待遇留住教师
“如何照看好这么多自理能力不强的孩子,往往让学校很伤神。”赵贵坤说。
调研中,代表们还发现,在山区不少地方学校撤并后,接纳学生的学校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安全等问题随之而来,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很多农村小学,从早上开始,老师就要照料孩子们的生活,低年级的老师甚至要帮孩子们洗衣服、洗澡等。”赵贵坤介绍,山区学校没有工勤人员,晚上学校还要安排老师到学生宿舍值班,学校的工作量比过去大2-3倍,而这些工作都是由学校老师义务承担,没有任何补贴。
赵贵坤代表建议,政府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及工勤人员短缺的问题,出台优惠政策,激励和吸引师范类大专毕业生到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村学校任教,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同时,也要对山区农村教师在职称晋级、岗位津贴、住房等方面适当倾斜,以留住教师。
此外,吴家权代表也表示,政府还应制定特殊政策,适当降低门槛,考录中等师范类毕业生返回原籍乡村小学任教,缓解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短缺难题。“通过稳定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切实保证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最大限度享受优质教育。”
现状:安全让人忧,“陪读”负担重
建议:兼顾利益,避免“一刀切”
“最担心的还是学生们的安全问题。”多位山区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告诉前来调研的代表,学生的安全问题让学校紧绷着神经。
在大化、都安、金秀、田东等大石山区和革命老区,代表们发现,“撤点并校”后,不管刮风下雨,学生小小年纪每天要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山路到校上课,安全隐患增加。家长们不放心,但又不可能每天都去学校接送。
由于山区学校没有校车,孩子们的乘车安全往往没有保障。“学生如果每星期都搭车回家,或者家长去学校去看学生的话,家庭每月就要多开支上百元的车费。”代表们调研得知。
由于许多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校比例逐年增加。一些家长放心不下,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但是,每个月的生活费开支更大,增加了生活负担。
针对这种状况,唐成良代表表示,政府要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制定撤并调整规划,广泛征求学校教师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把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与兼顾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避免简单化、“一刀切”。
“相关部门既要巩固提高山区农村学校教育的规模效益,又要努力减轻农村家庭和少年儿童的各种不应有负担,既要坚持撤并调整的普适性原则,又要兼顾一些山区学校的特殊性。”赵贵坤代表提出建议。
现状:远离念叨声,亲情多寂寥
建议:能保留的尽量保留
“亲情的缺失不容忽视,小学生正处在重要的身心成长阶段,寄宿学校狭小的竞争性生存空间,让孩子承受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心理压力。如何缓解这种压力,是教育资源整合后,应该关心的问题。”吴家权代表说。
“在农村地区青壮劳力普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与其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料,还不如送到学校寄宿更放心。”赵贵坤调研后也发现了这种问题。
在河池、来宾、百色一些农村调研时,代表们为目前农村学生的生活表示担忧:村里没有小孩的笑声,老人们空守着庭院,平添了许多寂寞孤独。
“在寄宿学校,学校虽已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在课余有更多的活动内容和空间,但常常会遇到人手不够和资金困难等问题。”代表们呼吁,家长们应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因此,吴家权代表建议,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实际情况,出台区别对待的政策,给予特殊照顾,切实解决实施“撤点并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对于少数相对独立、比较偏远的农村学校,吴家权代表认为,能保留的要尽力保留,能保留小学低年级的也要尽量保留。此外,还要尊重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提倡、不强求小学低年级孩子就读住宿制学校,让他们更多地和家人在一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记者 李 贤 董文锋 魏 恒 徐顺东)
编辑:李晶 审核:黄业能